“三亚归来不看海”,一直以来,这句话仿佛在我心中筑起了一道对其他海景的屏障。然而,就在这周五,我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的青岛之旅,在那里度过了三天的时光,直到今天下午5:30分回到齐河,这趟旅程让我对青岛有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海滨城市有了更多的感悟。
青岛有着诸多令人称赞的优点。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靓丽且洋气,与济南相比,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在城市的交通建设方面,青岛地铁的换乘极为方便。其整个地铁系统的规划是先通达郊区,然后再完善市内地铁,这种建设理念非常明智。不像有些一线城市,总是把精力放在市内地铁的捣鼓上,而忽略了郊区甚至远郊、跨省地铁的建设。这导致了交通的内循环和外循环难以有效建立,尤其在缺乏轨道辅助的情况下,城市的拥堵问题愈发严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过度加密市内地铁而忽视外部的连接,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交通漏洞。
青岛人的风貌也别具一格。走在青岛的街头,会发现这里的人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年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得空气湿润。而且青岛人的穿戴十分洋气,和淄博人的时尚感类似。不过说到最不注重穿着打扮的,那可能就是北京人了。北京的大气使得人们对穿着相对随意,特别是在二环内,一马平川的景象没有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感,这种舒适的环境或许让人们觉得穿什么都无所谓,从而替代了对穿衣打扮的讲究。
对于我这样第一次来到本省海边的人来说,这次青岛之行充满了新奇。在此之前,我一直被海南的美景所吸引,在网上也看到了各地靠海城市的优缺点,深知没有十全十美的海滨城市。而“三亚归来不看海”这句话在我心中根深蒂固,让我对其他的海都不太在乎。这次实地考察青岛的海之后,我依然觉得三亚的海在我心中无可替代。在青岛的这三天,我没有看到蓝天白云和湛蓝大海的完美搭配,天空一直雾蒙蒙的,尤其是早上,湿气非常大。我住的酒店在16层,这么高的楼层,进门都能闻到霉气味,不过开了空调之后情况就有所好转。洗过的衣服,即使过了一天一夜才干,而且这个干还带着些许湿润。青岛的夏天确实比较潮湿,因为青岛市南面是大海,春夏季节吹南风,潮湿的空气就会被带到城市中。相比之下,烟台和威海在夏天就不会像青岛这么潮湿,除非赶上不通风的闷热天气。从地图和风向来看,夏天在烟台和威海应该会比在青岛感觉更舒服。而到了冬天,青岛因为刮北风,反而不潮湿了,再加上暖气,居住起来比较舒服;但烟台和威海的冬天就非常寒冷,给人一种“流浪地球”般的严寒之感。
除了海南岛的大三亚地区,中国其他地方的海几乎都有季节性的限制。特别是下海游泳,大三亚地区可以一年四季随时下海畅游,而其他地方的海在这方面就很难做到。再说说负氧离子,我原本以为夏天到青岛海边,鼻炎症状会有所缓解,但实际并没有。我还跟儿子说第二天他的鼻炎就会好,结果也没有改变。然而在海南的龙沐湾,第二天鼻炎症状就神奇地消失了。七月下旬我在海南待了八天,新冠后遗症的痰多症状也消失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再出现。海南龙沐湾的气候有着如此神奇的功效,而青岛却没有这样大的“功力”。今天回到齐河,我感受到了干燥的舒适,没有了青岛的潮湿。同样是靠海,海南岛的半干旱地区一年四季都比较干燥,没有那种黏糊的潮湿感,最多是干热导致出汗的湿。
“三亚归来不看海”,三亚的大海和天空的美景,确实是其他城市很难媲美的,这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为什么北方的海没有海南岛大三亚和半干旱地区那样的疗效功能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目前只想到了几点,还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写得更全面。
总体而言,青岛是一座非常好的城市,适合那些不怕潮湿的人居住。但对于我这样从齐河和海南龙沐湾过来的人来说,还是感觉有些潮湿了。一周前看到有人探讨为什么说山东人长得高,为什么称为山东大汉,原因是黄河冲击的平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五谷杂粮和海鲜的丰富营养促成了山东大汉的体魄。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顶级的气候就在海南岛的半干旱地区,靠海却不潮湿。没有在那里居住过的人可能都不会相信,但这次从青岛回来,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海南的半干旱地区就是风水宝地。它太适合北方那些怕潮湿的候鸟人群或者疗养者了,而且这里的气候还具有治病的功效。
每一座海滨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青岛以其洋气的城市风貌、便捷的地铁系统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吸引着人们;而海南则凭借其神奇的气候、美丽的海景和对健康有益的环境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疗养胜地。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的海岸线上闪耀着各自的光芒,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和选择。无论是喜欢青岛的洋气与便捷,还是向往海南的神奇气候与美景,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感受、去体验。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探索和享受每一处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