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项向荣据新华社报道,辽宁海城的中小学生家长们反映,学校配送餐给孩子们吃的肉多是廉价鸡排、鸡块,见不到猪肉,有的鱼丸也是超市廉价冷冻食品。甚至,“孩子多次在饭菜中吃到钢丝球、虫子、头发和创可贴等东西。”这些私自的“加料”,让孩子们吃后经常拉肚子。联想到不久前,河南封丘发生“营养午餐致学生腹泻呕吐”事件。学生吃的肉和豆腐明显有馊味,而且也在配餐中吃出过机器零件、虫子、塑料管等物,实在令人心痛。都说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可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还是出现这些现象?据海城纪委监委测算,因为利益输送,孩子们的每份配餐12元餐费中,至少有2元成了各方面的“回扣”。学生们吃不上干净饭,是因为学校的管理者乃至教育局的部分负责人们不“干净”,安全“守门人”均被糖衣炮弹撂倒,所以营养餐成了“问题餐”。一位办案人员告诉记者:“校领导、班主任陪餐没几天就因难以下咽而草草了事,但学生们却还得继续吃下去。”在这里,有关部门实行的校长陪餐制成了摆设,制度成了空转。记得很早以前,学校里都是有食堂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取消了食堂而采用中央厨房式配餐,虽然方便了很多,但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学校食堂对外招标让社会承办,虽说是集中有限资源全力保障教育教学,但有时改用招标送餐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吗?实事求是讲,有些招投标意义不大,围标、陪标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由于人为因素过大,所以也就容易出现学校营养餐屡屡出问题的负面现象。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开展让社会力量承办学生营养餐的工作,而是说,应该更加健全社会力量承办学生营养餐的机制,加强监管职能。毕竟,这关系到孩子的安全健康问题,容不得差池和纰漏。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不应当让改革的试错成本让他们承担。正如海城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继峰事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从长远看,建立学校集体食堂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如果学校有食堂,有条件自己做饭,这样,不仅饭菜可以做得热乎可口卫生,出问题的概率也少很多,即便出了问题,溯源查找改进起来也方便很多,为何不能一试?所以个人认为,要改变学生营养餐屡出问题的现状,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力度,严把社会机构准入门槛,在充分竞争中优胜劣汰。同时,能否在遵循家长自愿、学校具有条件的前提下,有限度恢复食堂,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chengzx.com/hcfc/1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