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范等5人荣获年度“辽宁好人”
本报讯“辽宁好人年度盛典”于12月26日晚在辽宁广播电视台举行。宁国范、张小秋等5名海城道德模范入选今年的“辽宁好人”。
据悉,宁国范、张小秋荣获的是助人为乐辽宁好人,甘素珍、韩玉芳荣获的是孝老爱亲类的辽宁好人,出租车司机吴琼荣获的是诚实守信类的辽宁好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彰显出道德模范的风采,给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宁国范参加了26日晚辽台的颁奖盛典,辽宁电视台派出记者来到海城拍摄了专题片。
刘志岩
心系下一代事事见深情
——海城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国范
宁国范同志和孩子们在一起
宁国范同志于年从兴海管理区经委副主任岗位退居二线后,发挥余热,自筹资金创建了海城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自年到年,企业实际向国家交纳税额为.86元(陆仟玖佰伍拾肆万叁仟肆佰玖拾伍元捌角陆分),每年安置就业多人,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宁国范同志以企业为依托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全区开展的“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扶贫济困”等活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工作出色,他曾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年12月被辽宁省关工委命名为实名结对帮扶特困儿童先进个人。年1月又被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等三部门命名为全国关心成长杰出贡献人物。他所领导的企业曾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单位、经济发展特殊贡献奖、辽宁省市场AAA信誉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海城市纳税50强企业,年被中国绿色能源发展资金管理委员会授予“绿色爱心企业”。
一、积极关心组织建设
宁国范同志认为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退休了也应该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能贪图金钱。在创建兴海住宅开发公司后,一方面推进企业发展,一方面心系青少年的成长。
因此于年在兴海管理区党委领导下,在海城市关工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宁国范同志任组长。年12月,更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原管理区的老领导马德下同志任顾问,聘请三名退休干部负责关工委日常工作,宁国范同志仍然担任关工委主任,大力支持和组织关心下一代的各项活动,使公司关工委工作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二、大力支持教育和公益事业
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中国梦”早日实现,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已成为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宁国范等老同志的奋斗目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自建立关工委组织以来,把改造校舍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企业的工作日程。在兴海管理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企业先后为海城六中、海城市兴海中心小学、站前小学、祥圣小学、海城市中幼儿园等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重建。新建成的兴海中心小学、站前小学现代化、高档次的教学大楼,教育、教学设施配置齐全,为师生提供了现代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年又为站前小学、祥圣小学分别捐资10万元,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为管理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年,企业以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老百姓为主题在海西新城的核心区域建成鞍山地区一流的文化广场--兴海祥圣文化广场。为兴海九万人民打造了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优美舒适的休闲娱乐广场,丰富了周边社区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年7月兴海祥圣文化广场被省有关部门评为“优秀活动广场”。
三、诚心帮助扶贫助学工程
在兴海管理区的居民中,提起宁国范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捐资助学的先进事迹已成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佳话,他领导下的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关工委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多年来,企业每年都拿出5万元资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年投入捐资助学资金1.92万元,奖励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共名;投入2.0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0名;投入1.1万元,在教师节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多年来持续资助考上大学的王克明、姜涛、王立刚、张殿龙、张立新、戴雨等六名贫困大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王克明在清华大学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姜涛在清华大学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业,现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贡献力量。在年我市的百年一遇“8.4”特大洪水抗洪防灾过程中企业捐款50万元,年上半年,宁国范又个人出资,为海城市中心幼儿园捐助10万元,为祥圣小学捐助10万元。
看到孩子们的甜美笑脸,青年人的成长进步,困难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校园环境的改善,宁国范同志和兴海住宅开发有限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每一位老同志、老党员都感到由衷的欣慰。“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基础”,家乡始终是他们的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们现在正在朝着理想和目标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的途径,谱写新的篇章。
这正是:
心系下一代
事事见深情
前程多美好
共圆中国梦
军嫂张小秋和她的“爱心小屋”
“越是在别人有难处的时候,我们越要靠近他、帮助他”。
军嫂张小秋一直记得小时候爷爷说的话,也常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
近8年,由张小秋主导创建运行的“军嫂爱心小屋”,扶助人群遍布全国14个省市,累计为社会捐赠物资及资金总价值超过100万元。
张小秋说:“看到那些贫困家庭和特困学生,在我们扶助下渡过了难关,我们感到非常充实,一切付出都值!”
家风,一脉相承
在解放前极度缺衣少食的年代,张小秋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收养过多个孤儿。到了她爷爷这代,膝下有六个儿子,在这种勉强全家糊口的困难情况下,她家还是收养了一个孤儿。
良好家风熏陶下,1974年出生的张小秋,从懂事开始,扶危济困的爱心就像种子般在她心里发芽。
1997年,张小秋和军人沈直劼相识相恋,结成伉俪。2003年,张小秋随军来到辽宁省海城市。
搬到部队家属院后不久,张小秋得知战士小张父母卧病在床、没钱治病,弟弟还在上学,津贴一分都不舍得花,全部寄回老家。
张小秋无比心酸,默默记下了战士老家地址,偷偷寄去了500元钱。
张小秋似乎总闲不下来,家属院里谁家有困难了,她都会主动帮一把:有军嫂生小孩的,医院,给新生儿准备各种用品;家里有老人的,她帮忙照料;官兵心里有了疙瘩,她帮助化解……久而久之,她把爱心延伸到了部队大院以外的地方。
2009年的一天,张小秋偶然得知驻地两名贫困学生冬天还穿着单衣上学,立即赶到学校送去了过冬的棉衣和学习用品。
回来后她陷入沉思,怎样才能帮到更多的人呢?
于是,张小秋联系了几个关系要好的军嫂,以“真诚服务官兵、帮扶贫困战士、扶助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为初衷,成立了“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
大爱,温暖人心
“军嫂爱心小屋”组建初期只有几个人,办公地点是个废弃车棚。张小秋和军嫂们每天特别忙——
正月十五为哨兵送元宵,外训期间到驻训点慰问官兵,携手军转干部看望老兵,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军嫂爱心小屋”不仅仅是物资中转站,更是爱心的汇聚地。除了张小秋长期驻扎外,其他军嫂和志愿者们一有时间就主动来。
磊磊是“军嫂爱心小屋”成立至今一直在帮助的孩子。多年前,磊磊母亲去世了,父亲正在服刑,孩子的生活十分窘迫。
起初,张小秋和军嫂们定时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后来担心孩子受家庭状况影响,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小屋”成员们还安排他参加部队孩子们的夏令营等活动,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习、去生活。
8年来,在张小秋和“军嫂爱心小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的磊磊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保持稳定。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军嫂爱心小屋”成员由2名发展至71名军嫂,捐助活动也从最初捐衣捐物发展到广泛参与,闲置物资募集及定点捐赠和发放、捐资助学、 爱心,星火燎原
“这是为65547部队直属队官兵订购鞋垫的善款;这是社区家属捐赠的衣物、旧家具和电器……”
在“军嫂爱心小屋”,军嫂杨辉一边清点登记捐赠物资,一边告诉记者:“小秋姐特‘抠门’,把钱看得紧紧的。库房里堆着那么多爱心人士捐来的米面油,但我们吃的工作餐都是大家自己带来的米和菜。”
无论经手多少钱、多少物资,张小秋都不允许任何人私用一分一毫。如此“精于算计”,却感染了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和她走到一起。
女儿沈筱松从小喜欢助人为乐,还捐出了自己心爱的钢琴。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不时有人来到“爱心小屋”进行捐赠,志愿者们的年龄跨度非常大,甚至还有许多父母带领着不到十岁的孩子前来帮忙。
8年来,“军嫂爱心小屋”在海城市家喻户晓,先后建立投送点42个、助学点6个,对接助学22人,送物资上门170余次,邮寄包裹800多件,扶助人群遍布全国14个省市。
更让张小秋欣喜的是,“军嫂爱心小屋”常年开展的“绿丝带爱心传递”活动,医院护理爱心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海城市城建局志愿者分队等公益组织,使正能量通过人际传递,产生了连锁效应。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陈光明、王天德、秦富梁
辽宁好人
倾听好人故事,定格感动瞬间,
凝聚振兴力量,共圆家国梦想,
新时代的榜样,新征程的力量,
辽宁好人年度盛典,
辽宁卫视12月30日19:35隆重推出!
点击播放节目预告
来源:新华网、中国文明网
编辑:李欣玥
大家都在看
·12月28日英落镇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