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渐多,明日俞少,今日还在,不增不减,这就是人生。人生的起点就是那些带给我们指引与方向的学校。历史在不断变迁,老照片中的鞍山学校老字号却是不褪色的记忆。毕业了,青春还在,一代代人从懵懂到成熟,而那些承载着与岁月,与成长息息相关的学校却始终在我们心中,时光流转,脚步不止,记忆不朽。
鞍山一中
鞍山一中原名鞍山中学校,旧址位于今铁东区中华南路与工农街交汇处西南,门牌号为工农街31号。前身是鞍山中学堂,建立于年,后经抗日爱国将领孙立人将军在此创办“私立东北清华中学”,意欲将来成为中外著名学府,当时学生来源于全东北乃至北京,而教员多为西南联大高才生。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学校于年回到人民的怀抱,并于年三月正式命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目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分校新元高级中学。
日伪时期的“鞍山中学校”全景
“鞍山中学校”旧影
伪满时期“鞍山中学校”
“鞍山中学校”侧面旧影
“鞍山中学校”背面旧影
年3月,今“鞍山市新元高级中学”
鞍山二中
鞍山二中,原名鞍山大宫小学,原址位于今铁东区工农街23号(工农街、铁东五道街、体育巷、胜利南路四条街道相交的区域)。年4月昭和制钢所成立,此后,人口急剧地增加,出现了一所学校无法满足就学的状况,必须建立第二所学校。
地方当局看到这种趋势,在得到许可后,于当年七月开工(一说建于年),校址选在鞍山神社山(今烈士山)脚下,校名为大宫小学。建校工程分年、年两期完成。年1月10日,大宫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而在前一日即1月9日,以制钢所总裁的名义向社会宣告:鞍山附属地,开办大宫小学,从年1月10日开学。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第二中学的教学楼局部,还能看到些日式学校的建筑痕迹。
年,抗站胜利后,大宫小学改为铁东中心学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年,又改为实验小学,同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新生的鞍山市人民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在惨遭日寇和国民党破坏的原校址废墟上,重新修缮成一幢崭新的二层校舍楼,并从原新华中学调拨教职员工二百人,首期招收九个班级的学生,并将校名改为鞍山市第二中学。
鞍山市第二中学新影
鞍山二中是鞍山建校最早的学校之一,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鞍山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不但为鞍山教育届培养了一批教育骨干,也给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第十五中学
鞍山市第十五中学,位于铁东区千山中路28号,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一般高中。始建于年9月,当时只有12个班,在校生人,拥有两座二层小红楼及一座灰色的四层教学楼。红楼当初也是用于教学的。之所以叫红楼,除了是用红砖盖的之外,它还刷着红色的外漆。
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旧影
现占地2万8千平方米,有30个教学班,名学生,教师人。走进十五中,映入眼帘的是茵茵的绿草坪、彩色的教学楼和塑胶跑道。当年二层的小红楼早已不见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能容纳近人的学生食堂和被称为南楼的四层教学楼,而当年的北楼也已经翻新了。
鞍山市第十五中学十五中为鞍山乃至全国培养了各方面的很多人才。被誉为绿茵场上的“女罗西”、多次被评为“最佳射手”的国家女足运动员董秋艳就是从十五中毕业的。江英也是从十五中走出的优秀学子。
海城同泽中学
海城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玉皇山下,座南朝北,南临海城河,现有红砖楼七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原有的建筑有办公楼,建筑面积平方米,二栋宿舍楼建筑面积平方米,职业楼(教学楼)建筑面积平方米。校园内的四幢二层主楼均为主字顶式现代建筑。砖木结构,水泥瓦,水泥沙灰罩面。校内还有食堂、厨房、锅炉房、车库、警卫室等附属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解放后新增建。
这张照片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从背景看,这所学校大门挂着“辽宁省立海城中学”的牌子,后面的楼房却嵌有“奉天满州国立海城师道学校”字样。
同泽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推行新政、培养人才,投资四十万银元所兴建。以“同泽”为校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恨。
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其子张学良为纪念父亲,培养家乡子弟,从家产中拨出银洋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补助东北大学。另提40万元在原籍海城创立同泽中学。
同年8月张学良聘请同邑人陈兴亚(东北宪兵司令)、范郎青(辽宁省议会议长)、姜雨田(边业银行总裁)、刘鸣九(辽宁事业厅厅长)、陈荫堂(海城县教育局长)等人组成筹备海城同泽中学董事会,张学良自任董事长,并由学校董事会推举孙恩元为校长,负责筹备选择校址、修建校舍、备置仪器、延聘教师、招考学生等事宜。
县长孙文敷协助购得城东南玉皇山南麓的原菜田亩,由基泰公司设计绘图监工,省内招标以18万元交由华商义川公司承建。年4月15日破土动工,年初正式验收使用。
年秋季开学,第一届招考高、初中各两班,当时校舍未交工,借用城内天齐庙搭盖临时木板房上课。年4月15日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张学良因南下,归途病卧北京未能莅临,陈兴亚代为出席剪彩。祝贺者逾千人。
该校当时虽属私立,但课业大纲多遵部订,唯设日语为第二外语,外加军体训练与武术课。校园周围当时掘土筑墙,遍植松柏,由于校址宽敞,空地较多,学生均分有菜园一块,聘园艺师领学生莳弄以供食用。
校务组织最高决策为校董会,每年开一次会,学校行政设校长一人,下有教务、训务、体育、事务四处,各设主任一人。师资多聘自国内外大学优秀人才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宿儒和文学家。因此,教学质量高于一般中学。当时的校训为“爱国、求知、诚朴、勤劳”。校徽以日出东山冉冉上升情景为图案。校歌全文“四面青山,一湾水碧,葱笼榆柳千章,看庄严黉舍,直在白云乡。吾辈藏修作息,幸得大好韶光。
愿自励乃文乃武与世共争长。试看今何日?封豕贪狼。慨神州鼎沸,异种猖狂。男子汉宝俞腾芒,指黄龙痛饮,沙场上无衣三首与予赋同裳!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袭海城,该校遭受蹂躏,被迫停课。嗣后东北沦陷,东北师生不堪做亡国奴者相继入关,同泽中学约40余人在张学良领导下,借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北京社会局仓房,成立东北中学,立志抗日救国,从事光复故园。此后,同泽中学旧址曾办“奉天满州国立海城师道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曾强迁省第三师范于此,几经沧桑,校园险些付之一炬。
年,日本在中国东北伪满境内建立的中学—海城中学毕业式,柱着军刀的军官坐在主位,似乎预示着此时的学校,已经成为日本发动侵略的预备役基地。
同泽中学新影
解放后,同泽中学重新回到人民怀抱,政府为整合教育资源,曾定名为“海城联合中学”,后改为“辽宁省立海城中学”,现在,这所学校又改回初始的校名“海城同泽中学”。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校发扬“爱国、求知、诚朴、勤劳”之校风,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记述张学良将军业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心同德,振兴中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年5月,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同泽中学旧址列为海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九中学
鞍山市第九中学,位于园林路99号。始建于年,现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已有60年的历史。几十年中,通过将原市第7中学,第29中学合并为现在的鞍山市第九中学。年开始成为独立一般高中。年8月市教育局为了扩大鞍山九中的办学规模,为年学校进入全省示范高中创造办学条件,将原鞍山市第四职业中专与鞍山九中合并。
年7月4日鞍山第九中学初三一班毕业照
年-鞍山市第九中学
现在鞍山第九中学
第十中学
鞍山市第十中学,是隶属于大孤山镇的一所公办初中。始建于年10月,年正式定名为鞍山市第十中学,年招收高中生,成为完全中学,后高中部与第四中学合并,成为初级中学。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年“鞍山市第十中学师生合影”
年时的“鞍山市第十中学”
鞍山卫生学校
鞍山卫生学校(今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省部级普通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年,年升格为鞍山医学院,年又恢复为鞍山卫生学校,年被省高教局确定为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年学校经省教委办学水平评估后再次被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年并入鞍山师范学院,更名为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被鞍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位于园林大道与卫钢街交汇处北侧,正门正对绿化街,占地面积平方米,近些年来,学校又兴建了8平方米的教学楼,平方米的学生食宿综合楼和平方米的实验办公楼,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
学校拥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施,如电教中心,护理模拟病房,学术报告厅,多媒体微机室,NewClass教学系统,语音室,以及33个分科实验室和藏书11.6万册的图书馆等,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学校于年11月整体搬迁至职教城。
嗨!小编安安等你好久了,快加入“微鞍山”QQ群53003,让我们现在就开始互动吧!“微鞍山”欢迎你多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