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音ào,《汉语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也作嶴。如郑岙,皇岙,白水岙,金岙,双岙等。《辞海》解作山深奥处。不妥。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世说新语·言语》: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亦作显明、坦露义。杜甫《江亭》:坦腹江亭卧,长吟野望时。如龙湾的“坦头”,古称“坛头”。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如温州话:山下该爿垟还大甚。甬剧《姑娘心里不平解》:太阳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饭下田垟。特别是浙南一带,常用垟作地名,如永强有下垟街,度太垟等。
△荡,音dang,《现代汉语词典》:浅水湖。荡乃海边涂滩水草。如龙湾的河泥荡,渔池荡,蓝田荡,沙园荡。
△甲,音jia,《宋史》记载:“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以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永嘉县志》记载,“以三灶至十灶为一甲,永嘉盐场遂沿海岸线由南自北,分设一至九甲,除一都一甲,二都九甲地名有变,六甲消失外......”如永强的三甲,四甲。PS(其中一甲在现在的天河司南建丰一带,九甲在现在的永兴下垟街康一一带。)
△康,音kang,因当时永兴四村属永嘉场永康乡,于是便从南自北叫康一,直至康四。
△梅头(海城),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沙城,“古来海有沙城,去民居东二里许,皆茨藋之物,盖筑堤障海,高若城峙然,故俗称沙城”(《白水郑氏宗谱·沙城顛末》)。关于沙城,嘉靖四十年()《明周感墓记》:“先自赤岸来居永嘉三都沙城。均载沙城名,罗洪先《永嘉沙城记》、光绪《志》可能以此为据。此为沙城“易以石”之始。当时修筑沙城的长度,据《五甲孙氏宗谱·乡井沿革》载:“南起永嘉场一都三甲,北至三都沙村为五号。”于此可知,沙城是当时永嘉场一至三都乃至整个永嘉场总称。至嘉靖以后逐渐缩小范围,至今独为建制镇之称。
△永中,古称“寺前街”,寺前街因位于乾元寺前方,而得名。乾元寺始建于唐代,明朝嘉靖年间,乾元寺可与被称为温州四大古刹的护国寺、太平寺、天宁寺、嘉福寺齐名。寺前街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这是一条已有多年历史的古街坊。年来一直成为永嘉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温州各县享有盛名。zyyikae;口语连读成zeikae;永强话连读读快了就读成了“贼街”。
△永兴,别名“下垟街”。
△灵昆,太阳神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一日,她偷偷划着一只小船到东海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把小船打个仰翻天,女娃淹死了。那条小船随着波浪飘来飘去,飘到了瓯江口,船缆被一块礁石阻挡牢,嵌进了岩缝里,小船飘不走了。年长日久,慢慢变成了船岛。随着海潮涨涨落落,潮涨船岛高,潮落船岛低。多少年过去了,岛上才有人住。顶伤脑筋的是,这个船岛象是只破漏船,蓄不得水,一落大雨河水就满,三日不落雨,河水就干了。慢说稻田缺水,就连吃的水也成问题,有时只得吃咸水,又苦又涩,大家把这个岛叫淋干岛。
温州永嘉场有个宰猪出身的丁灵昆,从庐山老祖那里学法回来,本领蛮大,平日喜欢帮助穷人,大家都亲热地叫他丁仙伯。
一日,住在淋干岛的一个打鱼人,到永嘉场来看望舅舅,顺便讲起淋干岛的苦楚,恰巧被丁仙伯听到,他十分同情,就到淋干岛去看个明白。
淋干岛上的百姓见丁仙伯来了,又敬茶又递烟筒,都恳求丁仙伯行行好,帮帮忙。丁仙伯捋捋胡须,笑笑说:要我帮忙不难,只是有一条,还要大家出把力哪。有个打鱼人说:整日只同海打交道,有力气也用不上啊!丁仙伯说:用得上,用得上,只要大家齐心肯干,就不怕淋不怕干嘛。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第二日,红日当空,丁仙伯爬上大罗山顶,施也庐山老祖传授的移山填海法术,要把山脚一个孤零零的球山镇在淋干岛上。一转眼间,只见球山升上半天,向北飞去,不歪不斜,恰恰落在淋干岛上。只因用力太猛,球山被甩做两半,成了两个小山头落地生根,镇住了船岛。从这时候起,这个船岛就固定在永嘉场北面的瓯江口,破漏船也不漏了。
岛上百姓依照丁仙伯的吩咐,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冒着热夏寒冬,开河的开河,掘井的掘井,修堤塘的修堤塘,筑陡门的筑陡门,还栽了许多树,两年工夫,把个淋干岛打扮一新。从此,河满了,水有了,碰到暴雨,陡门一开,百川归大海,原来淋淋干干的船岛变成了鱼米之乡啦!
为了感谢丁灵昆的帮助和指点,岛上的老百姓就把淋干岛改名为灵昆岛。
△瑶溪:因辖境内有一条溪流名为“瑶溪”而得名。瑶溪,本名瑶川,因溪而得名,张璁以其“溪石皆玉色”,遂改名瑶溪。瑶溪水发源于大罗山东谷,高山石罅中涓涓渗出,汇成溪流,沿瑶溪泷6公里峡谷跌宕流泻。碧溪幽谷,苍崖峡峪,孤峰峭壁,石柱叠岩,素有“桃源仙境”之盛誉。
△状元,状元镇因镇内有南宋状元赵建大所建状元桥而得名。赵建大殿试时夺魁,中状元后于嘉定十三年(年)为乡里捐资,在渡口建造9孔石拱桥,建筑得精巧坚固,造型美观,命名为“状元桥”,因而六都也改名为状元桥村。该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已于年因需改建,重建改为钢筋混凝土的拱桥,来往可通汽车。
△白楼下(牌楼下):白楼下村位于茅竹岭山麓东面,以平山寺与状元镇为界,北濒瓯江与乐清磐石相望。地形复杂,但交通方便,千年来是永嘉场通往温州必经之道。来自各个乡村的远行人,要是到鹿城到京都,无论是步行还是坐船,必定穿越白楼下村,再登茅竹岭古道,翻山越岭往状元、蒲州方向走。昔日公路还没出现,白楼下茅竹岭上山下山人多,热热闹闹的,你从低处往上望,或者从高处往下看,茅竹岭古道就变成两条人流,犹如两条人龙,煞是好看!
称呼这一爿地方为“白楼下”的成因之版本较多。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清代,温州卫右营游击所有茅竹寨、汛、建有牌楼。”因村位其下,故名牌楼下,后因谐音之故,改称今名。又相传,明弘治年间,榜眼王赞为未婚亡妻立牌坊于此,故名牌楼下。
△龙湾村:位于黄石山西北部的龙湾村,民间也有称呼“罗湾”,“湾”意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或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龙湾”是由“罗湾”谐音而来也,也有说湾形如龙。观察龙湾村地理位置就是明证。西临龙湾万吨码头,北滨瓯江与乐清磐石电厂隔岸相望,村之北有一座小山即炮台山,古称龙湾山,又名云亭山,突兀于瓯江边,地势险要。后来在此建有龙湾寨,渐渐地民间就称呼居住此地的村庄为“龙湾”,后来的“龙湾公社”、“龙湾乡”“龙湾镇”“龙湾区”之演变并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响亮的行政区域名称,似乎皆与“龙湾村”有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