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日17时,四川省“9·5”泸定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从年9月12日18时起,终止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
泸定地震中损毁的房屋
●此次地震进一步检测了地震预警的效果。实践证明,地震预警正在成熟和走向实际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躲避近在眼前的灾难,减少伤亡。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如果地震能预报,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人的伤亡,但是地震预报能否做到?
●国际主流科学家或主流学术观点认为,目前地震是不能预报的,但是,能否继续探索,直到可以进行地震预报的那一天到来?
地震预警有实际效果
此次泸定地震检验了之前获得一定肯定的地震预警。这也意味着,通过准确的地震预警,也有可能拯救生命,减少灾害损失。
手机地震预警消息
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后者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震时预警。
地震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上下震动的P波,震动幅度较小,要过约10秒到1分钟时间,水平运动的S波才会到来,造成严重破坏。地震预警就是预警地震发生后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差。在距离震源50千米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千米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躲避地震。
P波和S波示意图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给周边康定、雅安以及成都等区域的民众争取了紧急避险的时间。预警系统在泸定6.8级地震发生时第5秒发出预警,为康定市提前7秒预警,雅安市提前20秒预警,成都市提前50秒预警。统计表明,加上此次地震预警,大陆地震预警网从年至今连续成功预警了73次破坏性地震。
无论是过去的预警,还是此次的预警,都能通过电视、手机,还有社区的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向公众发出警报,提醒公众紧急避险,而且效果比较显著。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
即便只有3秒钟预警时间,人们也可以躲在桌子下,或者到卫生间去;有5~10秒钟,一楼的人就可以疏散到楼外。因此,理论上计算,如果汶川地震时有预警,可以减少2~3万人的死亡。当然,对于化工厂、核电站来说,几秒钟足以关闭电磁阀、关停核反应堆。年10月31日,四川西昌发生5.1级地震。当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进行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在提前10秒收到预警后,对相关设备进行了紧急处理,避免了相应伤害和损失。
目前中国使用的为第二代大陆地震预警网,其响应时间更短、可靠性更高、覆盖更广、台站更密集、服务区域更广,对四川地震区人口的覆盖率已达到99%。这也意味着,下一步可以把地震预警网覆盖到中国更多的地方。目前,地震预警网已要覆盖万平方千米,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
地震预警网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
关于如何在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也有简明的做法:
华为: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小米: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
荣耀: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OPPO:设置-紧急情况-自然灾害预警-地震预警。
vivo:天气App→设置→地震预警→启用地震预警服务。
地震灾害与地震预报争论
泸定地震造成93人遇难,比较而言,此前的一些大地震造成的伤亡更大。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有人死亡,人受伤,人失踪;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人,重伤人,轻伤人。
中国是地震好发国家,而且,四川地震较为频繁的地区。仅在四川省,过去5年共发生地震次,其中3级以上次,3.0到4.0级次,4.0到5.0级61次,5.0级以上20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也是年九寨沟7.0级地震后的最大一次地震。
中国地震带示意图
面对此次地震,很多人会提出以前提过无数次的问题,地震为何不预报,如果像天气预报一样,不就能拯救更多的生命吗?
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就有回应:人类不能预报地震。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
这个观点如今已成为国际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过,美国地质调查局也没有把话说死。借助科学数据,科学家可以计算出未来将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发生一次重大地震的概率为67%,而南加利福尼亚的概率是60%。
既如此,此次泸定地震也引发了一个争议,旱情是否能预测或预报地震,因为此前四川和重庆发生大旱。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耿庆国先生最早提出“旱震理论”。他的一个统计是,-年,全国一共有46个地区发生了干旱,其中有39个地区在干旱1-3年内,都发生了6级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个地区没有地震,旱震理论的准确率高达85%左右。
但是,国内许多科学家并不认同这一理论。因为,大旱之后有大震提出的是一种关联性,并非是因果关系。干旱,以及其他现象,如天然气压力、洪灾、冰雪和极度严寒等,都可能与地震相关联。
而且,以三年为时间周期,并不能解决地震预报的实际问题。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数年至一二十年)、中期预报(一到数年)、短期预报(数月以内)、临震预报(数天至几十天)和主震后余震预报。
实际上,也只有短期和临震预报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可以让人们进行有预期和时间性的躲避,长、中期预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太高。现在,别说长、中期预报都还不可能,更何况更实用也更困难的短、临预报。
地震预报未必不可能
仅有地震预警还是不够的,因为提供给人们的反应和躲避时间只是以秒来计,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迅速行动以避险,尤其是老幼妇残,就连成年人在情急之下也有很多人无法利用这几十秒的时间避难。
因此,预防地震,更好的方式还是预报,这也是人们寄予厚往所在。尽管美国科学家认为地震是不可能预报的,但是,中国也有成功预报过地震的实例,如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
这些情况表明,地震预报是可以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旱震理论的提出和争论就表明有志于此的一些研究人员仍在探索地震预报,而且,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地震预报也显示了某种希望。
有研究人员指出,卫星遥感成像就可以用于地震预报。目前卫星遥感主要用于评估受灾程度,监测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但是也可以用于地震预报。因为地震前岩石圈、大气圈与电离层等会产生一系列异常信号,这些信号有震前共同存在的跨圈层共振耦合前兆。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教授陈界宏团队联合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等十余个单位建设了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并在四川乐山建立“超级观测站”MVP-LAI系统。这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岩石圈、大气圈和电离层圈跨圈层联合观测的单站且垂向的监测系统。年,该系统结合北斗同步卫星系统信号,首次观测到地震前的共振且驻波型信号。
四川处于地质断层,断层发生错动前,地壳会存在振动现象,这些现象会持续诱发向上空传递的波动,最终导致在地面的岩石圈约千米高的电离层电流与约千米高空的电离层电子浓度等多种物理参量的异常,并存在共同的异常特征。因此,异常信号的出现和地震检测、预报可以有对应关系。异常信号可能会持续很多天,甚至直到地震发生,这些异常信息也对应一场地震。因此,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异常信号预报地震,甚至达到对“时空强”三要素的对应预报。当然,这还需要时间和更艰难的努力。
研究团队对于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前兆预判,震级和时间已有比较准的预测,但对震中位置的预测仍存在约千米左右的偏差。
人类的探索不会停止,因而,通过依靠包括卫星遥感在内的其他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三者的相互结合和补充,未来人类也有可能在地震预报上获得突破并成为现实。这应当是人类最美好的梦想之一,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梦想。
但是,目前,对于地震,最好的方式是预警,此外就是要修建坚固的抗震房屋。地震预报未来是否有可能实现,取决于人类是否继续探索和如何探索。
参考文献
1.四川泸定6.8级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09-12,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