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编辑部
撰文|格根坦娜
视频|小佑、葛佳澍
等位1小时,是虎嗅上个周日晚在海底捞上海人民广场店的遭遇。
虽然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整个社会的消费力却似乎以比大众预想更快的速度在恢复着。我们好奇的是,大家被困在家中时,曾哀嚎着渴望出门逛逛、吃顿火锅、“把错过的统统吃回来”。那么随着各行各业逐渐复工,现在消费反弹到了什么水平?由于憋了太久而可能导致的补偿性消费、报复性消费到底发生了没有?
没有比“城市心脏”更适合商场的比喻了。作为社会零售最大的终端之一,综合商业体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社会消费力强劲与否。购物中心、百货里人潮涌动,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心脏在稳定跳动。
疫情来袭时,线下消费场景几乎被全面切断:餐馆只能做外卖、零售实体店无奈闭门,客流量骤减后,商场这颗“城市心脏”也只剩微弱的搏动。
虎嗅在过去几天里走访了北京的几个人气购物中心,包括西红门荟聚中心、朝阳大悦城、合生汇等等,想看看目前一线城市热门商圈的客流量、复工情况,以及这些商场里的“顶流”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抗疫”的。先说结论:
消费者们的确不想再在家憋着了,但只有底层门店“受宠”:购物中心的一楼一般都有较为稳定的客流,能恢复到疫情前的30%~40%左右,但高层引流困难,三楼以上基本就没有在主通道里闲逛的顾客了;超市依旧是人最多的地方,消费者“提袋率”有所提高:前半句很容易理解,“提袋率”指的是消费者走在商场里手中提着各种购物“战利品”的袋子的比率,说明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确实有所释放;一线商圈约有70%的门店已开门营业,但体验型业态(比如亲子玩乐、手工培训等店铺)仍处于闭店状态;商场规模越大,防疫要求越严格:除了进商场要测温外,在西红门荟聚中心,顾客进每家门店都要测温,同时依照每个店铺的面积,严格规定店内顾客数量。
在偌大的商场里,我们尤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