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郑焕荣
快速发展的郑州,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6月20日,济(南)郑(州)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从郑州东站出发,到达濮阳东站,最快只需52分钟,标志着河南建成了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这个高铁网的中心,正是郑州。
从近代中国两条铁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到今天“米”字形高铁网基本落成,经过百余年发展,郑州成为普铁、高铁双枢纽中心城市。
纵观全国,北京、武汉、长沙、西安、济南、合肥等12个城市均提出要打造“米”字形高铁网络构架,提升高铁枢纽地位。但这些城市还没有像郑州一样,将蓝图变为现实。
高铁列车图源:图虫创意
除了坐稳交通枢纽城市的宝座,近几年,郑州头上的光环还有很多,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全球二线城市……以至于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有点“暴发户”的感觉。
其实,郑州的实力并不差——年GDP约1.26万亿,在全国24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排在第16位,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武汉、长沙;常住人口万人,在全国14个特大城市中排在第12位。这一切都离不开高铁的快速发展。
不过,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郑州也有自己的烦恼——去年郑州新增人口数量,不及武汉、长沙等中部省会城市。
“米”字形高铁网成型后,郑州能否挑战“中部第一城”的地位?郑州如何抓住东部沿海城市制造业升级、人口回流的机遇,增强自身吸引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郑州二七塔图源:图虫创意
从“十”字到“米”字
如果说轮船改变了靠海城市的命运,那么火车则改写了内陆城市的成长轨道,郑州属于后者。
根据《清史稿·交通志》记载,年12月,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修建一条南北走向、从卢沟桥到汉口的卢汉铁路。
获准后,卢汉铁路(如今京广铁路北京至汉口段)于年4月动工建设,年通车。这条铁路绕过了当时河南省会开封,转向了开封西侧、彼时还被称为郑县的郑州。
年,另一条东西走向、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全线竣工。此后,这两条铁路的交会处——郑州从一个不起眼的县城,摇身一变成了交通枢纽,商业日渐繁荣。
因为地理区位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郑州担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担,国营一、三、四、五、六棉纺织厂,撑起郑州工业的半壁江山,扩建的机械、卷烟、化工、食品等行业奠定了郑州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年,郑州正式成为河南省会。承载了几代人集体回忆的郑州火车站,就是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最好代言人。
郑州火车站,图片来源·大河网
在普通铁路时代,就是交通枢纽的郑州,抓住了国家发展高铁的机遇。
年,郑西高铁的通车,结束了河南没有高铁的历史;年,郑州东站的运营、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标志着河南的高铁时代飞速而至。
如今,伴随着济(南)郑(州)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完成最后一撇。
此条线路的投入运行,结束了濮阳不通高铁的历史,填补了豫东北地区高铁的空白。
至此,河南17个地级市全部开通高铁,成为继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之后,全国第七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历经百年沧海桑田,郑州铁路从无到有,实现了由普铁时代“十”字,到高铁时代的“米”字的跨域,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夯实。
崛起的中部新星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经济腹地相当大。高铁所带来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放大了这个优势。
目前,从郑州出发的高铁,西出西安,南到武汉,北至石家庄,东往徐州,都在“2小时高铁经济圈”内。
根据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