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南阳湾斯木河中学旧址。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为养老院。
我的少年,我的同学青春
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故乡南阳湾七七届同学们
丁酉年,正月初六清晨,我在老家王家村村前池塘边洗菜。上午家里要来客人,我和妻子要张罗一桌中餐。父亲已经七十九岁了,我们一年到头才回家一趟,无论如何不能再劳驾他老人家了。
我说的池塘,实际上是自家的稻田经父亲之手改造成的鱼塘。池塘里究竟有没有鱼我不知道,但牛肚形的鱼塘相对比较宽阔,周边是层层梯田,不远处是刘家山茂密的松树林,一池塘碧绿的清水,倒映着寒气氤氲的南山,仿佛是人间仙境。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拍了一段小视频,发至我的朋友圈。并写下此刻我的心情:静静的山村,生我养我的家乡!引来不少好友围观点赞。一时间,“风水宝地,画里家园”,“美丽的山村”,“傅老师家乡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等评论及祝福的话语,像一句句诗行占据了整个手机屏幕。
是的,离别家乡二十多年了,跑遍沿海数十个大中城市,回个头来才发现:哦,原来我的家乡——皖南山区才是最美的!于我而言,自从年离开家乡、到温州打工以后,家乡悄然变成了故乡。一年一次春节,仓促的回乡,与亲友短暂的相聚,成为人生旅途中一道美丽而忧伤的风景……
我顾不上还没洗净洗完的菜,先赶紧在朋友圈回复各个朋友的评论。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七七届老同学陈玲打来的。她在电话那头真挚地邀请我当天下午赴青阳县城,她说今天她做东,邀请数十位七七届老同学聚一聚。
虽说多年不见,但声音依然如故。陈铃唤我的初中学名道:傅东,你一定要来哦,要不然你心里就没有我这个老同学,我会生气的……
一时间,我感激地不知说什么好。陈铃早年与我是同行,曾是南阳乡日新小学担任代课教师。如今在县城发展,创办了广告公司,据说事业火火红红。我想这与她为人热情、敢说敢干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我说,好的,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中餐不知要忙到几时,但我一定争取过来……放下手机后,我满脑子与七七届有关的记忆,像一缕春风划过冬天的田野,所有的小草、小花一片生机勃勃。
作者家乡王家村一角。丁酉年春节摄。
说来话长,南阳湾当年只有一所中学,坐落在清泉村入口处的斯木河北岸的山脚下。我与七七届同学之间的缘份,可分为两拨人。其中一拨人是在梅田小学、也就是南阳中心小学念书的,我与他们或她们便有了八年同窗之情。梅田小学地处南湾乡中心区域,所以,七七届70多位同学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在梅田小学就读过。梅田小学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的校舍长期在梅田村陈氏宗祠里安营扎寨。这陈氏祠堂外观飞檐走壁,气势恢宏;内里三厢两井,方石柱、圆木柱以及拱斗横梁,均精雕细刻着花鱼虫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徽派建筑。记得大礼堂的四方柱,常常成为我们少年娃课后“抢柱子”的游戏场所。可惜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承载着南阳湾几代人读书的集体记忆的梅田小学陈氏宗祠被村干部拆除了,南阳湾也因此失去了具有乡村韵味的最后一处遗址。
在与陈铃通话的瞬间,记忆的钥匙顺利地打开了四十年前的大门,即年深冬时节,15岁的我即将初中毕业。一天,班主任宁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准确地说是好消息,大意是说安徽省教育厅已作出重大决定,从七八年开始,新生入学将和全国其它兄弟省份同步,即各个学校每年由原来的春季招生改为秋节招生。因此,七七届毕业班要延长一学期。班主任特别强调,有意向中考的,再读一学期是必须的;假若不想参加中考的,是否续读可自行决定,学校不勉强,但毕业证书将一视同仁,正常发放。
这是少年我第一次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晚上,我与母亲聊天,将老师白天在课堂上宣布的消息说了个大概。父母都是文盲,他们那一代人,青春的成长足迹与史无前例的“文革”捆绑在一起,读书的重要性,少年我是无知的,父母同样也是无知的。我的无知,是相信老师那句“毕业证书照常发放”,但是,我哪里知道若干年后初中毕业证书在社会上竟然一文不值呢?!母亲的无知是,初中与高中有什么区别?反正农民的子女生来就是种田的命啊!她哪里知道,续读、可以参加来之不易的刚刚恢复的中、高考,对于一个15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既然大人说认命,我一个毛孩子能说什么好呢?况且我们家是生产队超支大户,家境一贫如洗,与父母商不商量,结局都是光头上的跳蚤——明摆在那里。
作者初中毕业照。
就这样,这年腊月,15岁的我从此告别了南阳湾斯木河中学,告别了七七届70多位同班同学,结束了我的半工半读的读书生涯,来年成了生产队里一名正式的劳力。一年四季,跟着大人风里来、雨里去,赤脚在泥巴田里摸爬滚打,为了多挣工分,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挑牛粪、踩脱粒机、插秧割稻等大人干的活,我也硬撑着蛮干,常常透支一个16岁男孩的体力,导致青春发育期的我过早浑身酸痛、肌肉劳损,至今后悔莫及。
何谓“半工半读”?我们七七届大多都是农民的子女,都是贫困人家的孩子,我们白天念书,早晚要放牛、打猪草,暑假要参加生产队搞“双抢”,冬天还要上山砍柴……这些农家活,是我们七七届同学们成长的足迹!念初中时,适逢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我们这些乡村人家出生的孩子,每天上学之前,肩上除了背着书包以外,还必须扛着锄头或箩筐。每天上午念书,下午参加上山开荒、下地种菜等各种劳动。可以说,半工半读是我们七七届同学们生命成长中的共同印记!
十七岁那年,命运于我开始起了一点点变化,我跟着一位篾匠师傅学徒,经历三个春夏秋冬的煎熬,终于掌握了篾匠手艺;二十三岁那年始,我在南阳乡中心小学——自己曾经就读过的梅田小学,担任了3年代课教师。当然,代课也好,做篾匠也罢,农忙季节回家务农始终是我的正业。后来,从结婚、成家、做屋、离婚、到从皖南来温州打工,命运似乎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差点使我一阕不振自暴自弃……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光景一晃就这么过去了。曾经,人在他乡,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回想我的前半生,自然忘不了七七届同班同学们。当年的集体毕业照由于保管不当,开始发黄,无奈之下,我在温州找了一家专业数码摄影服务公司将其进行扫描翻拍……当年,七七届有一部分同学仍然坐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功课,备战中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七七届当中还真有几位同学,抓住了国家恢复高考后所带来的机遇,凭借勤学苦读改变了自身命运,成为社会之有用的人才、和同学们仰慕的标杆……当然,南阳湾毕竟是偏僻山区,况且我们都是农民的子女,所以,全班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命运几乎与我一样,无论参加七八年续读与否,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即,回家务农。
原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自命运的改变、以及时光的流失,七七届老同学大多几乎无缘再相见了。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幸运地赶上了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手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