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
大家都爱的颜色
北海市海城区以“夯基础、抓精准、强保障”为发力点,积极推动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提升残疾人精准化服务水平,实现残疾人工作提质增效,专项改革试点经验获中国残联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获刊《残疾人工作要情》。
01
夯实基础,建强基层残联组织
一是加强基层残联组织作风建设。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转改”专项改革,建立区残联领导干部联系残疾人制度,推行“1+2+3”工作模式,明确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街道、2个村(社区)、3个残疾人家庭,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30天。实行专职委员进村入户调查制度,定期入户走访残疾人及其家庭,做好残疾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登记工作,宣传惠残助残政策,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兼职方式从优秀残疾人中选配兼职副理事长1名,充实区残联理事会领导班子力量。面向社会招揽高素质、有爱心的人员担任残联专干,其中配备到区残联机关7名、各街道残联7名。通过民主推荐、公开招聘相结合形式,选聘一批公益心强的残疾人或残疾人直系亲属,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强化专门协会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依托村(社区)建立“残疾人之家”,安排保障经费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三是健全激励管理办法。逐步将基层残联专干和街道、社区、村委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分别提高到元/月、元/月、元/月,村级残协主席每月补贴元,并购买职工社会保险。建立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残联专干通过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专职委员队伍绩效评估与残疾人评价相结合,实行“优胜劣汰”模式进行队伍管理。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培训,提升乡镇、街道、社区和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履职服务能力。
02
整合资源,创建爱心帮扶模式
着眼精准服务智力、精神和肢体重度三类残疾人,医院创建广西首个由企事业单位出资建立的残疾人爱心车间,推行爱心帮扶模式,将残疾人社区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安排就业和购买一份意外保险有机整合为“四服务一保障”模式。一是强化社区康复服务。向市青少年宫、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医院等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残疾人在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文体艺术、生活指导和体检评估等方面提供多样化支持性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在情绪上心理上均有较好满足感和幸福感。二是强化精准就业服务。与广西三诺、建兴等企业合作,为残疾人提供加工简单电子元件的岗位或其他适合残疾人操作的简单手工岗位。进入爱心车间的残疾人一律签订托养协议、办理保险,可通过“工疗”方式促进康复,并在工作中获得劳动报酬,有效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有力托底贫困残疾人家庭。三是强化企业用工服务。针对残疾人就业难与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难“两难”矛盾,企事业单位入驻和安置残疾人在爱心车间工作,开展电子产品来料加工、手工制作风铃、绢花等简单手工劳动,有效减少企事业单位的残保金支出、残疾员工的使用及管理成本,大大减轻企事业单位对残疾员工的管理风险。
03
精准聚焦,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为基础,结合开展经常性入户走访工作,了解掌握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服务需求,为每名残疾人开展服务需求评估、提出服务对接路径、研究服务监督举措、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为贫困、重度和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案”并动态管理。在精准做好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核发残疾人证程序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办证提供便利。如,通过筛查掌握未持证残疾人信息,每年协调定点机构医生开展上门评残,试行“评残一办证”一条龙服务,累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人次;为出门难的疑似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提供免费上门评残服务,实现办证“只需跑一次”。按不同精神障碍程度,分别开展精准服务,对有服药或住院需求的区内户籍持证精神残疾人,医院提供免费服药或住院救助;对经过住院治疗后不能进入社区康复的精神残疾人,医院进行全年托管;对经过治疗救助、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人进行评估,进入爱心车间就近获得照料服务,目前辖区逾名已办证的精神残疾人均得到很好救助和康复托养服务。协调区人社局、就业局、区辖各街道办事处,根据下肢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车主的居住地、工作能力等情况,量身定制社区环境督查员公益性服务岗位,实现就近上岗并发挥个人才能。对残疾儿童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康复“四结合”服务,在北海市确定5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根据每个患儿的评估报告,由定点机构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并对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培训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康复咨询等服务。通过精准识贫、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整合就业帮扶、康复服务、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举措,有效缓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生产生活压力,切实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北海市海城区党委改革办材料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