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三种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称谓词“太太”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①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带丈夫的姓);
②称别人的妻子或对人称自己的妻子(都带人称代词多定语);
③方称曾祖母或曾祖父。
其中前两种含义的关系非常密切,而第三种含义则与之相距甚远。
为何可以用“太太”来称呼曾祖辈?其与尊称他人或自己配偶为“太太”是否有关联?为何同一个亲属词“太太”可以表示差别如此之大的意思?本文打算讨论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
“太太”指曾祖辈的三类情况
如词典所指出的“太太”称呼曾祖辈,是汉语方言中的用法,大致又可分为三类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是“太太”只称呼曾祖母,这一类在汉语方言中分布广泛,笔者的母语绍兴柯桥话就是如此。
根据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以下方言材料若引自该书则不再说明),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江苏苏州、浙江金华等地均是如此。
此外据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这一用法还分布于辽宁海城、北京郊区、河北满城、甘肃临洮、新疆鄯善、江苏东台、湖北当阳、云南昆明、江西波阳等地。而安徽绩溪则是用“太太”称呼曾祖辈的女子。
第二类是“太太”仅称呼曾祖父,据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如东、江西瑞金等地均如此。
第三类是“太太”兼指曾祖父、曾祖母,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上海崇明、浙江宁波、河南光山(王芳博士惠告)等地。由于不分性别,在叙称时要做男、女性的区分时,就只能像宁波那样叫成“男太太”“女太太”(汪维辉教授惠告)、像光山话那样叫成“外太太(曾祖父)”“内太太(曾祖母)”(王芳博士惠告)了。
“太太”与曾祖辈亲属词
汉语方言之所以可用“太太”称呼曾祖辈,与汉语曾祖辈亲属称谓的词汇构成具有密切关系。
汉语一般是在祖父辈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加上标明辈分的“曾”“太”“老”“大”等构成曾祖辈亲属称谓。
例如汉语历史文献中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广州话的“太爷”和“太婆”,济南话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福州话的“大公”和“大妈”,等等。
吴语地区也主要是用“太+祖父辈亲属称谓”称呼曾祖辈,例如金华、温岭(阮咏梅《温岭方言研究》,)等方言管曾祖父母叫“太公”和“太婆”,余姚方言(肖萍《余姚方言志》,)称曾祖父母为“太爷爷”和“太娘娘”,绍兴市区话则是用“太爷爷”和“太娘娘”称呼直系的曾祖父母、用“太公”和“太婆”称呼非直系的曾祖父母辈亲戚。
辈分成分的“重叠手段”
笔者认为,称呼曾祖母和/或曾祖父为“太太”,来源于儿童利用重叠辈分成分“太”的方式来表达昵称。
绍兴柯岩,盛益民摄
绍兴柯桥话管曾祖父母叫“太公”和“太太”,而外曾祖父母叫“外太公”和“外太婆”,由这种称谓词的不对称性,大概可以看出早期称呼词中,曾祖母也叫“太婆”,“太太”就是来源于“太婆”中辈分成分“太”的重叠。可用“太太”来称呼曾祖母、曾祖父或者曾祖父母,也是称呼词来源于辈分标记的重叠的重要表现。
除了重叠,南方方言还用“阿+亲属称谓”来表达亲昵。
如吴语有“阿爹”“阿姨”“阿哥”“阿姊”“阿侄”等亲属称谓。于是在温州、富阳等一些方言中,就在辈分成分“太”前加前缀“阿”的形式“阿太”来称呼曾祖父母了,这与上海一带用“太太”称呼曾祖父母殊途同归;而梅县则用“阿太”称呼曾祖母,与绍兴柯桥话“太太”的所指完全一致。这也能为“太太”来源于辈分成分重叠提供佐证。
类似的现象,俞敏先生早在《亲属称谓的扩大与转移》一文中就已指出,早期部分北方方言把辈分成分“老”加上表父母的“爷、娘”构成“老爷”“老娘”来称呼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后来称呼外祖母的“老娘”中的辈分成分“老”通过重叠变成了“老老”;再之后为了显示女性身份,才在“老”加了女字旁成了“姥姥”,让本来念作mǔ的“姥”(《广韵》:“姥,莫补切,上姥明。”)变成了对外祖母的称呼。由此看来,重叠辈分成分大概是汉语方言中亲属词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吧。
普通话中男性称呼配偶为“太太”,来源于“太太”对女性尊称的用法,而方言中的“太太”则来自辈分成分的重叠,这也说明,汉语方言中同形的亲属称谓语也许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来源,需要深入考察。
-end-
相关阅读:
谈吴语和闽语的一个同源词“桸”
方言与词汇
论“玉米”名称的来源
方言词汇
王弘治:“星矢”名义考
编后记:
作者初稿交稿时,提到了本文写作的一个缘由。原来《语言文字周报》年曾经刊登过褚半农先生的一篇文章《他们叫我“太太”和“公公”》,在这篇文章中,褚半农先生生动记述了上海市闵行区尚存的两个鲜活的方言词,其中,“太太”一词,引发了本文作者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是多少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