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亲人”系列
二
还说海城·海原人
海原人从哪里来?——
一
从人口来源看,海原人都是移民,是外地搬着来的。元朝以前,这里不仅人口稀少、变故频仍,而且少有记载,其基本社会状况更是无可考。元时,这里主要有两种移民,一种是在这里屯垦的蒙古军人,和后来跟随豫王建都于西安州的人,他们是地方上行使王朝权力的人,在这里农牧兼营;一种是自发或朝廷签发过来的农民,主要在这里垦荒耕种,和前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明朝占领海原后,这种人口基础与统治关系彻底改变。元时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一部分随豫王西逃,一部分被迁移到北平,还有一部分归顺明廷,即为“土达”,成为被统治者——满四起义时土达人口损失惨重。而新的统治者却是先后来此的四王藩府和三个千户所,其后又有大量自发或遣配来此的商人、农民、差役、犯人等,他们一方面受藩府或千户所的统治,另一方面又与当地官民具有结构性互补关系。海原境内的土地所有形式遂有藩牧地、卫所军屯地、官吏养廉地、民地,而且前两种形式占较大成分。此地仍以畜牧为主,兼有农业。其间,四王之经营者互不统属而肆意抢占地盘,又不时有北方蒙古人侵扰,而且主要的盐茶马贸易由官府把控,一般平民大都依附或被掌控于各方统治者。明时楚府在海城经营约二百年,基础设施与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一定程度发展,至明末清初,海城逐渐取代西安州而成为今海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清更迭,原有的统治关系被打破,清廷将海原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并设立盐茶厅统一管辖。明藩府之地改归民户,曰更名地,卫所屯田之地由盐茶厅招民垦殖,曰屯田,还有官吏养廉地,都向盐茶厅缴纳田赋。盐茶厅对人口的管理依然按照明时藩府分治的传统,以明时藩府、卫所基本奠定的大堡为单位,统计庄户人口、缴纳赋税、差派徭役。这样的设置适应了明时基本形成的地方风俗——“楚府则楚人,沐府则沐人,肃韩府则兰肃人”,而且又与清入主以后迁入的人之间有“老户”“新户”之分,其间又有“汉回卫所”之别。虽都为移民,但既有因所属卫所与藩府之别,又有先来后到之别,亦有回汉之别,只是相互交叉,多层次的群体边界是否具有某种统一性尚无从考察。这其中的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各个时期以各种身份移入这里的人,刚开始进入就被纳入当地管控严密的统治秩序中,或者本身就是被统治者安排在这里,而且官由外派或世袭、主要的贸易由官府掌控、老百姓主要从事农牧经济,所以,社会分化明显且纵向与横向的社会流动都较少;而且乾隆十四年(年)以前,地方行政机关远设在固原,官吏很少来此直接经营,当然难以改变旧状了。
(海原的丹霞)
清初,朝廷虽然设置盐茶厅管理此地,并施行轻减差徭等政策以招民来此垦殖,但是厅丞远在固原州办公,而且当时军兴之需皆由当地百姓承担,百姓日用之盐亦有帮课之税,贪官污吏常借此敲诈勒索,当地百姓受此害多贫寡或逃逸。
至乾隆十四年(年),始有盐茶厅同知朱亨衍移驻海城,使海城成为盐茶厅政治中心,保卫着皇权在地方的驻扎代表——盐茶厅署,也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并施行了一些安抚恤民之策,才促使当地社会经济取得一定发展。盐茶厅署设同知一人典吏六人及差役多人在海城办公,另有千总驻海城、游击于西安州、新营与平远所各有把总以为守备。自此之后,一方面海城不仅以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与周边集镇、乡村联结,而且作为更大的集镇与周边往来更加密切;另一方面有了城池的保障,以及皇权和新的消费人口的吸引力,城中居民不仅新添了大小官员及其家属,而且四乡的地主、绅士、商人等迁居海城的也明显增多,但他们依然与迁出的乡村保持着各种联系。因此,海城与周边村镇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厅域内的社会整合也进一步提升。同时,海原不仅人口大量增加,奠定了“回七汉三”的族群人口结构,而且形成了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的基本经济结构,此外尚有回民大多兼营商业,故家中殷实者多,因生意失败而破落者亦多。但是,自秦以来,历朝兴移民屯垦之策,且常有战争之祸,至清以来,今海原地区虽然人少地多,但是随着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牧业难有大的发展,普通民众生活依然艰苦。
二
至乾隆十四年(年)盐茶厅同知朱亨衍移驻海城以前,历代官府在这里没有设过学校,这对于统治者说是有失教化,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但不利于文化普及,而且缺失了科举时代重要的一条社会流动渠道——读书入仕,因而也增加了当地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乾隆盐茶厅志》记载,时有官学设在固原州,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到固原州去读书的“千百中一二”,其余“非入于异端,则流为寇攘”——这里“异端”不知具体所指为何,但是“寇攘”即为偷窃者;虽有一些殷实之家延师教子,但也“只揣摩制艺,余书不列案头也”——此地历来读书而入仕者更是鲜有。
(堡子下的窑洞)
至于回民民间教育,虽然早在16世纪中叶,陕西渭城湾胡登洲就复兴经堂教育,而且其弟子海东阳(约—年)即先后在同心、韦州开设经堂讲学,其二传、三传、四传弟子也有在同心或受学或讲学,《经学系传谱》中提及的固原籍经学生及经学大师亦有数位,但是就海原来讲,乾隆年间(—年)以前经堂教育的普及程度可能非常有限。尽管海原回民人口较多,但是居住分散,而且多为普通农民,其能够支持当地清真寺办经堂教育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可能在海城、李旺、红古城等较大的城堡有规模不等的经堂教育开设,也培养了一些经学人才,但是就其普及教育来讲可能也有限,限于文献资料,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在社会生活中,海原人无论回汉,大多以家族为单位聚居,相互依赖,尤其是聚居在乡镇或农村的那些“老户”。“老户”是当地方言,指在当地居住历史较长、人口较多,而且一般势力较大的家族。这不仅是家族内部的一种自我认同,亦是一种社会声望、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民中若知道对方是自己的“当家子”——同姓同宗,则更是关系亲密。如前所述,此地文教不兴,因而少有家族能保持长期续修族谱,但大都在其家族内部传承着迁入海原之前及之后的家族历史,并以此凝聚着其家族的认同,也不同程度地形成家族组织并发挥着家族功能,进而也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民间自发的零散迁移以及官府强制的大规模迁移之外,回汉大多聚家族而居,因此很多家族一族即为一村,今日当地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即可为证,如“王家树沟”、“钜家湾”等等。只是随着社会变迁,这里很多村庄早已名在而人易,成为其他家族人口居住之地。另外,在海城等大堡内往往回汉杂居——尽管一定程度上也是小规模聚居,乡村泉水流经之地往往回汉共用,因此,在当地回汉之间的互动也是比较频繁的。
在家族之外,海原人无论回汉,又常常以宗教场所或宗教活动为地方性社会整合的纽带,由这些纽带整合起来的群体组织有时候与家族重合,有时候又打破家族或在家族基础之上。海原的汉民大多信仰神佛,不仅乡村有方神庙,供人祈报、聚会,而且有东岳、城隍等庙宇,大都为官府所修,每年定期举办庙会,设有会首“司钱谷出入”,会期表演戏剧,“男女纵观,夜以继日”,足见其社会影响之广。
而回民首先以相同的伊斯兰教信仰相互认同并与汉民区分,在此基础上,一方回民又通过修建清真寺整合其社会认同以及社会资源,而清真寺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则标志着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寺坊的形成或功能完善。因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有时清真寺只是与普通民居一样的窑洞或土房,但是,只要其供人集体礼拜的基本功能能够发挥,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寺坊的整合与认同。这就为一般回民在家族之外提供了一种相互认同的纽带,因而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尽管有时候寺坊与家族同构,或是寺坊建立与管理中时时映射着当地的社会结构或外部力量的影响。另外,如前所述,乾隆年间(—年)以前,这里完善的经堂教育体系的普及程度可能有限,但是就一般寺坊来说,面向儿童的伊斯兰教基础教育应该是普及的,至少有一种家庭教育或社区教育形式的社会化过程传承其宗教信仰。
(荞麦花开)
清乾隆九年(年)以后,穆斯林学者马明心开始在甘宁青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哲赫忍耶苏菲学理,时有海原小山人田五阿訇拜马明心为师,并在海原一带传播哲赫忍耶学理,这不仅是对当地传统宗教实践的一次革新,而且使其跟随者在原有的家族、寺坊之外多了一种相互认同的纽带——苏菲教团。这种社会认同纽带在乾隆四十九年(年)田五阿訇等人领导的盐茶厅回民起义中又转化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发挥出很强的社会能量。只是,起义失败后,不仅参加起义的回民损失惨重,大量回民村镇遭清军洗劫,而且清政府对回民的防范更加严厉,不仅永禁回民再立新教,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禁令,这些规定为后来回民内部团结及回汉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劫后余生的回民仍然传承着信仰,哲赫忍耶学理也依然在这里传播,而且仍然以此为纽带不断凝聚着重大的社会力量。其后又有虎夫耶、嘎德忍耶苏菲学者传教于此。同治西北回民起义,起伏跌宕,延续十数年,起义遭到清军严酷镇压,其后又实施严酷的“善后”政策。数万陕西、金积等地的回民被安插到固原地区,使这里的回民人口在起义失败后有所增加。光绪年间(—年),海原人拓荒垦殖、重建家园,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已有所恢复,各坊纷纷重新建起了清真寺——今海原县境内清真寺始建于光绪年间的超过一半(见表3—1)。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可能难考,但是如此之多的人们都将记忆聚集在光绪年间,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重要性。
家族、回民寺坊、汉民方庙之外,海原乡村社会似在此认同基础上缺乏完善的地方性自治组织。乾隆十四年(年)盐茶厅同知移驻海城前后,随着人口日益繁杂,以前士民缴纳赋税各个积极,后转为官府不催就难以缴全,而且可能有中间人中饱私囊。另外,本地虽多有泉水,但乡间大多水利不兴,常被干旱所困,其中虽有官不尽职之处,但是民不齐心是更重要的原因。如此可见,乾隆十四年以前,官府遥控于固原州,但是这里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的居民中都缺乏有效的自治组织,足见当时地方自治组织基础之薄弱。当然作为移民社会,海原当时仍然缺乏有效的社会积累与整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未完待续)
我的梦想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亲人
谨以年海原大地震前后的家乡父老的生命故事,为父老乡亲立传,为地方文化立言,为当下众人立功。
我在这里寻找我的梦想合伙人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点击看前一期
就那么大的城,还城里人、乡里人分得清得。往前两三辈,我们看看都什么样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