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前海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规划
水城理想的实施转译
建构前海整体风貌
延续前海作为湾区滨水城市建设先锋代表的目标,使其成为展现21世纪活力水城的重要舞台。本次规划在既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三大片区的结构特色、滨水体验以及内部场所营造。
风貌整体建构
以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的桂湾片区:利用鱼骨状的公共空间骨架,保障金融人士快速舒适地到达金融峡谷等特色场所,展现秩序感强、高效便利的空间体验。
桂湾片区
以创新科技为主要功能的前湾片区:利用U形公共环为科技人才提供多元交流、展示平台,体现活力、流动的科技风貌。
前湾片区
以自由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妈湾片区:以线性空间为边界,划分11个特色组团,营造灵活、多变的自由贸易风貌。
妈湾片区
提出四大风貌设计要素
为保障前海风貌目标有效落实,规划结合前海现有的实施问题和影响程度,对设计要素进行进一步筛选。重点聚焦天际线、公共空间、街道系统、建筑特色四大要素,逐步打造前海水城风貌。
前海风貌设计聚焦四大设计要素
构建山海城相融的天际线
天际线是人感知风貌的第一要素。为解决航空限高导致的天际线缺乏焦点的问题,规划结合公共空间、轨道站点布局等8大要素,建立4类高度分区,丰富天际线层次。
构建舒展紧凑的天际线风貌
强化第一滨水界面,降低滨水m范围的开发强度,高度控制在80m以下,引导特色街区及公共设施布局。同时通过建筑材质组合、色彩冷暖,强化前海三大片区的滨水风貌,打造环湾开放、共享、多元的世界级湾区客厅。
三段式山水互动的多元滨水界面
轨道地区“有机集中”,将特色超高层建筑集中在轨道站周边,高度控制在~米以上,强化三大片区的天际线焦点,并通过重要观赏点的视线模拟,优化天际线形象。
搭建多层级通达滨水的公共空间
滨水是前海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加强前海水城的体验感,规划构建多重公共空间网络,如铆定线形绿带、口袋公园等,丰富滨水空间体验。
搭建多层级通达滨水的公共空间
为进一步加强滨水连接,规划结合多种出行方式,打造通向滨水的3条景观大道、5条林荫道,提高滨水可达性。同时,规划挖掘滨水裙房屋顶的公共价值,增强多重地面与滨水的联系,创造连续、立体的滨水空间体验。
退台式建筑形态引导和活跃的建筑功能建设
打造精细化的街道出行环境
宜人的街道是市民生活的画卷。规划结合轨道站点、用地功能、车速,筛选适宜步行的生活性街道,并对其进行四维精细化设计,丰富街道感知与体验,提高绿色出行舒适度。
贝尔斯林大街
贝尔斯林大街是前海前湾片区通向滨海的林荫大道。规划结合地域性气候,植入架空连廊,提供遮阳、集会场所,并运用小尺度商业裙房丰富街道活力;中轴线大街位于桂湾片区的核心地带。具有中轴线意义的中轴线大街则强化步行区域、公共空间与建筑之间的连接,保障人流快速疏解,营造三维立体花街。
营造多元的建筑特色
为凸显前海建筑个性,规划提炼现代岭南、现代经典、未来主义、绿色生态4种建筑风格特征,分别指引塔楼和裙房设计。
4种建筑风格特征
现代岭南:利用建筑群体布局、风雨连廊系统、冷巷和庭院空间,体现现代岭南的建筑地域性特征。现代经典:强调前海的基调建筑,对现代主义的递进,回归人性化的材料,尽量采取低虚实比的建筑设计。未来先锋:针对重要建筑物和地标建筑的塔楼部分,鼓励展现未来的创造性设计。绿色生态:通过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化,鼓励利用空中绿化空间进一步软化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的建筑形象。
制定三级风貌管控制度
三级风貌管控制度
为保障前海风貌能够有效落实,规划将制定三级风貌管控制度,对前海风貌分层分要素刚弹控制。总体层面:重点在于前海风貌的规划意图和风貌要素特色识别的定性描述;片区层面:对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并建立一般区域通用规定,对滨水、中轴等特色区域进行特色引导;地块层面:重点针对街道街墙、裙房布局、塔楼布局及高度、建筑等级等进行地块定线定量控制,有效引导土地开发建设。
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成果文件
为了方便管理者的实际操作,注重管理与编制有效衔接,规划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管理文件”的成果文件。研究报告是对一个风貌规划控制条例的说明,侧重于阐释管理文件文本的刚弹性规则由来,用于补充和强化各方对设计的理解。管理文件(文本+图集)是作为土地出让的重要附件,是支撑管理者进行决策审批的重要技术文件,主要用于解答城市地块出让和建设过程中“不许怎么建”“必须怎么建”等问题。
广东省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广州珠江新城富力盈丰大厦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