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报(ID:PPYX)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餐饮行业迎来了大变革,餐饮巨头海底捞也经历着成长的震荡。为了缓解疫情的压力,海底捞今年悄悄盯上了快餐。继北京面馆“十八汆”、成都“捞派有面儿”后,近期,海底捞又推出了“饭饭林”和“秦小贤”两个快餐品牌,主要经营的品类分别是盖饭和米线。看这节奏,海底捞是要全面发力快餐领域了吗?
01
瞅准快餐领域蓝海
海底捞全面拓展“副牌”
根据《中国快餐产业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快餐门店数在餐饮行业中的占比由年的33.6%增长到年的49.2%,快餐几乎占了餐饮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面对外卖行业的发展和生活时间的紧凑,快餐行业在不断的扩大,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蓝海市场,各大餐饮品牌心动不已。就连海底捞都忍不住频频出手,正在孵化近十个快餐品牌,近期新推出的“饭饭林”主打盖浇饭、“秦小贤”主打陕西风味小吃,切入的都是比较热门的赛道。虽然海底捞官方应:公司在鼓励内部创业的同时也注重多元人才培养,饭饭林、秦小贤两个品牌是内部员工尝试的创业项目,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从跨界推出的这些快餐品牌,老罗也洞察到了海底捞的一些小心思:1、主打极致性价比,快速吸引客流量相比于几十块的正餐,海底捞推出的快餐简直不要太便宜,一碗米线9.9元;红烧牛肉面只卖6.99元一大碗;特色凉面更是让人惊掉下巴,2.99元一碗,这样的价格行业内几乎都没有!看似海底捞布局的快餐品牌像是“乱枪打鸟”,面食、米饭、米线...花样众多,但是海底捞却抓住了经营快餐品牌的核心要素——极致性价比,在北京开快餐店,却定出了3、4线城市的价格,这种操作给门店带来了十分庞大的客流量。2、“全自助”模式,一分钟出餐快餐品牌因为效率时常在就餐高峰期,总是无法正常运营,导致现场混乱、消费者不满意等负面影响。但是海底捞推出的这些快餐品牌,有加入了科技元素,采用了顾客“全自助”模式,顾客依照「自助点餐——取餐——收银」,整个过程可以做到1分钟出餐。由于都是提前做好的半成品和料头,因此在出餐环节就大大节省了等待和排队的时间,顾客只需按照自己口味选择即可,收银区也是自动结账,从而节省了高额的员工成本,让消费者享受到了真正的“快”餐!3、力推地方特色,走“组合创新”路线从海底捞主推的这些快餐品牌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比如此次的快餐品牌“秦小贤”,针对的就是西安红油面皮,以米线为基础,加上特色红油,突破了米线和凉皮、肉夹馍市场的红海,形成一个新“结合”,以辣为突破口,去俘获顾客心智,也算是一个小的组合创新!与其正面交锋倒不如另辟蹊径,海底捞入局快餐品牌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赋能快餐品牌。海底捞作为餐饮头部品牌,本身就有强悍的供应链体系,再加上强大的管理组织力,切入新的餐饮赛道,不仅能为自身供应链赋予更多的能量,还能丰富自己的餐饮赛道,可谓是一举两得!02
火锅“天花板”触手可及
品牌急需新突破
火锅是我国餐饮的第一大品类,总体规模亿元。火锅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式餐饮形式,口味的丰度和广度奠定了火锅第一大餐饮品类的地位。在各式菜系的比较中,我国火锅行业的市占率达到13.7%,高于传统四大菜系,市占率排名第一。也正是因此,近两年的火锅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细分品类越来越多,导致火锅市场进入红海,规模和效率逐渐趋于平衡,让火锅行业的“天花板”肉眼可见。即使是火锅巨头海底捞,近两年的业绩也让人堪忧。据8月份公布的上半年财报,上半年净亏损9.65亿元,这也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跌幅超过%。这背后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火锅属于慢餐,翻台率增长空间有限。相较于出餐快、用餐时间短的快餐来说,火锅属于慢餐,比较适合多人欢聚的场景。因此,火锅的就餐时间会比较长,这也意味着翻台率就会大大降低,再加上不是火锅品牌接连扩张,开连锁店分散客流量,翻台率更是毫无增长的空间了。其次,火锅行业成熟品牌越来越多,海底捞压力倍增。之前的火锅除了海底捞之外,就属川渝的火锅受欢迎,如今,火锅品牌不断崛起,逐渐延伸出更多的细分品类,以毛肚著称的小龙坎、主打清真的大发、就连明星也扎推开火锅店...这就导致了火锅行业竞争白热化局面,就连海底捞也出现了从“不差钱”到“差钱”的转变,曾经的海底捞,不仅很少想银行贷款,连风险投资主动找上门送钱都不要;如今,海底捞的现金净额已经无法覆盖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支出了。再者,受大环境影响,今年的餐饮行业大不如前。年初的一场疫情,让以堂食为主的餐饮业元气大伤,大多数餐饮品牌直到年中才陆陆续续营业,但是疫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暗示,导致大多数人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会主动外出就餐,因此,从当下情况下,餐饮业虽有起色,但依旧无法恢复如初。由此可见,火锅作为餐饮行业的第一大品类,已开始触顶,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与竞品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品牌创新迫在眉睫。这也是海底捞开始转变赛道,布局快餐的一个原因,快餐领域入门成本低、可量产、翻台率提高,目前来说非常适合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的消费者需求。03
愈发拥挤的快餐领域
如何才能“技高一筹”
这两年来,中式快餐门店数量优势仍然无可撼动,而且人均消费金额稳步提高,持续为餐饮创业者提供着肥沃的土壤,也让不少成熟的餐饮品牌盯上了这块“肥肉”,甚至还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因为,快餐是一种高频餐饮需求。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速度和效率,快餐刚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外卖平台的崛起,也极大促进了快餐市场的发展。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快餐行业也作为大众刚需品牌率先复苏,海底捞、西贝等正餐巨头纷纷试水,让快餐成为年餐饮行业的又一风口,赛道日渐拥挤。对于想要分得一杯羹的中小餐饮品牌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1、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餐饮市场的消费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对于快餐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便捷、吃饱”,到“便捷、吃好”,再到“不仅要便捷、吃好,还讲求性价比”。这也意味着快餐品牌也需要主动革新,聚焦主产品,不断优化,突出品牌特色。2、行业竞争多元化:地方特色被快餐化大众餐饮方兴未艾,饮食早已经跨越了地区界限,越来越多地方小吃被挖掘,通过丰富的产品实现快餐化,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而且,快餐、休闲餐、正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餐的“快餐化”可以说是直接从快餐碗里抢食。比如以肥西老母鸡汤为品牌卖点的老乡鸡,在安徽合肥有响当当的知名度,如今开始走全国性品牌路线,已经在湖北、江西等地布局,按其现在的发展势头,老乡鸡在中式快餐领域“保二争一”的可能性正日益增大。3、快餐品牌“老龄化”:创新意识成为必然趋势快餐领域作为餐饮行业的大众品类,不少品牌已经深耕区域市场,从品牌生命周期来看,大多已经步入中年期,虽然标准化程度高、体系健全,但部分品牌出现老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面对像海底捞、西贝这些品牌推出的新快餐品牌,在产品、包装、概念创新力度层面上,越来越会玩,也会笼络粉丝客群。因此,无论是早已进入市场的老品牌,还是即将进军的新品牌,面对更加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提升创新意识是必然趋势。近些年,海底捞从来没有止步于火锅,而是一直在追求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业态的布局。快餐作为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如今真正被落到实处:海底捞带着多个超低价的快餐品牌来了。这也意味着,快餐行业的天,要变了。大战即将开启,快餐玩家们,面对疾风吧。※主编:老罗,资深营销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就职于国内某知名4A公司,出任企划总监,专注于广告、营销、文案、创意等领域,研究品牌传播、数字营销多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