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颖江)“最近,24路公交车不再发往岗庄站,周边居民出行很不方便。”近日,市民郑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希望24路公交车能恢复原线路行驶。
据郑先生介绍,原先,24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北环路山阳区太行街道岗庄村附近,村民出行非常方便。前段时间,因施工单位在北环路敷设热力管网,24路公交车开始绕道行驶。但施工结束后,24路公交车仍未恢复原线路,直接开到缝山公园停车场,不再向东行驶。
针对郑先生反映的问题,市公交总公司三公司工作人员表示,24路公交车之所以不再发往岗庄站,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
据介绍,在缝山公园停车场未投入使用前,24路公交车行驶至终点站岗庄站后停靠在北环路两侧,发车时在道路上掉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缝山公园停车场目前已投入使用,为了确保安全,该公司将24路公交车终点站调整到缝山公园停车场。
该工作人员称,目前,37路公交车仍发往岗庄站,村民出行可乘坐该线路公交车。
路公交车为何没恢复原线路?本报讯(记者朱颖江)“施工都结束了,可16路公交车还没有恢复原线路,村民需要步行很远才能搭上车,太不方便了。”昨日,解放区上白作街道闫河村的村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称。
据村民介绍,16路公交车沿新华街向北,从闫河村穿过后沿影视路向东。前段时间,因施工单位在新华街(太行路至北环路段)敷设热力管网,16路公交车开始绕行。目前,施工结束了16路公交车还未恢复原线路行驶,村民外出需要走两站路才能坐上公交车。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市公交总公司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施工结束了,但因原无线电总厂附近的路面还未恢复,道路不具备通车条件。所以,16路公交车暂时不能恢复原线路行驶。
路公交车到站为何不停?本报讯(记者丁垒)日前,市民王女士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12月28日14时10分至20分之间,她在焦作师专站等11路公交车时,一辆车到站却不停,致使她和另外几名乘客上班迟到。
王女士说,她在山阳路上某小区居住,需要乘坐11路公交车上下班。按照11路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她在市太极体育中心站也可等11路公交车。当天下午,因距上班时间已经很近,为了增加等到11路公交车的概率,她专门走到焦作师专站等车。在14时10分至20分之间,有一辆11路公交车从南向北驶来。当时,站台上有四五个人都准备乘坐11路公交车,不料这辆车却没有进站,径直开走了。“当时车上的乘客也不多,不知道司机为啥不停车,我们几个人都感到很奇怪。”王女士说。无奈,他们只好继续等下一辆11路公交车。
记者将王女士的遭遇向市公交总公司服务台反映,一位工作人员称需要先核实情况,然后给王女士一个合理的解释。当天18时许,市公交总公司二公司工作人员闫红霞反馈称,当天14时10分至20分之间确实有一名11路公交车司机在焦作师专站到站未停车。“因11路公交车刚进行了线路调整,这名司机也刚跑这条线路,把停靠站点理解错了,他提前一站停车了。”闫红霞说。据介绍,市公交总公司二公司工作人员已向王女士道了歉。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焦作微新闻报刊亭:
不该逝去的街头书香
本报记者:梁智玲
见习记者:刘旭
▲街头报刊亭。本报记者赵林峰摄
核心提示
“家门口唯一的报刊亭几年前被拆除了,如今买份报纸、买本杂志得跑两条街,十分不方便。不知道报刊亭还能否再建起来?”近日,家住太行路幸福街小学附近的马女士说。马女士的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报刊亭该何去何从?它又该如何承载城市文化?
■反映街头报刊亭越来越少
马女士住在太行路幸福街小学附近,她一直有读报纸、杂志的习惯。“《南方周末》《大河文摘》《读者》等几种报刊,我几乎期期都买。”马女士说。
早些年,马女士的家属院楼下有一个报刊亭,销售的报刊有几十种,她可随手买来几种喜欢的报刊,十分方便。几年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报刊亭被拆除了。从那以后,马女士每次买报刊,都得到市人民公园西门对面的报刊亭。“如今,市人民公园西门对面的报刊亭以卖饮料、零食为主,买份报纸、买本杂志成了难事。”马女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马女士有同样感受的市民还不少。家住山阳路的朱女士说,这几年,她家门口附近的报刊亭销售的报刊种类越来越少,经常买不到想读的杂志。“上世纪90年代,报刊亭曾是城市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报纸、杂志的人也很多,现在很难再见到当时的情景了。”朱女士说。
■调查报刊亭近年来少有发展
在广大市民感叹买报刊难的同时,不少报刊亭的老板却在感叹“销售报刊利润低,还不好卖”。
12月29日,记者沿太行路、解放路、民主路、山阳路等城市主干道走访了几家报刊亭,发现多数报刊亭都“兼职”做起了其他生意。在学生路的一个报刊亭前,记者看到老板将在售的几种报刊挂在橱窗上,市民透过橱窗玻璃可分辨出仅有的几种报刊名称。报刊亭旁边摆着茶叶蛋、牛奶、零食、玩具等物品,这些物品占用了并不宽敞的人行道。“一天卖出的报刊寥寥无几,利润又低,只能靠经营其他物品勉强维持报刊亭的生意。”该报刊亭老板说。
记者在市邮政发行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市区共有各类报刊亭近个,其中属于邮政系统管理的有60多个。邮政系统设置的报刊亭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的道路上。这几年,城区报刊亭的数量有减无增,火车站、汽车站及新城区一些人员密集的小区对报刊亭有需求,但均未规划、设置。
■声音
为城市留住一抹书香
报刊亭该何去何从?小小的报刊亭又该如何承载城市文化?采访时,市民给出了不少建议。
“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它的存在培养了市民的阅读习惯,为城市带来了书香气。”家住龙源湖小区的梁先生说。他认为,如今进入数字时代,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但传统的阅读仍最具书香气。街角矗立的绿色报刊亭是一道风景线,橱窗内悬挂的报纸、杂志总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市民赵女士每次到外地旅游,总喜欢寻找当地的报刊亭,然后买一份当地的报纸,品读当地的风土人情。“报刊亭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气质,如果市民买份报纸、买本杂志都很困难,确实是一件遗憾事。”赵女士说。
市民郭女士认为,报刊亭作为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不可或缺,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规划上给予支持,让城市的文化窗口亮丽起来。“车站、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是最应该设置报刊亭的地方。”她说。
据市邮政发行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的报刊亭除了销售报刊外,还开通了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业务,同时还承担着报警、临时救助等紧急服务功能。“传统报刊亭正在寻求多元化发展,用多元化服务为城市留住一抹书香,或许是可行的。”该工作人员说。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村中焚烧垃圾路人苦不堪言
本报记者:梁易凝
▲墙上留下垃圾堆焚烧后的痕迹。本报记者梁易凝摄
日前,市民王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路过普济路新店村时,经常闻到难闻的气味,并且看见翻滚的浓烟,希望有关部门予以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