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合龙高光时刻(图/新华社)
年7月28日11时15分,是一个令克罗地亚人民铭记的时刻,历经三年艰苦施工,佩列沙茨跨海大桥成功合龙。
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亚得里亚海小斯通海湾,是克罗地亚大陆与佩列沙茨半岛相距最近的海域,不到3公里的距离,却意味着克罗地亚人民往返本国领土竟需跨境其他国家。由中国路桥牵头联合体中标,二公局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连接克罗地亚南北领土,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亚得里亚海经济走廊的关键一环。大桥连接的杜布罗夫尼克省有着“亚得里亚海滨明珠”的美誉,该座城市为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大桥的建成将对当地达尔马提亚市乃至克罗地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作用。
随着大桥合龙工作的完成,意味着在疫情持续蔓延和欧盟最高施工标准要求的背景下,项目仍在快速推进。在合龙前夕,克罗地亚政府、业主及监理代表均多次表达了对大桥建设进度的肯定和对施工团队高标准实施大桥建设任务的满意。
提及高标准,首当其冲的就是欧盟技术、质量、环保的多重管控,大桥施工过程中还涉及到三国语言沟通、施工资源投入量巨大、施工组织难度大、地中海气候影响、C70/85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配比浇筑、近7万吨大件钢结构远洋运输等诸多难点。
01
罕见的超长钢桩?
不仅要完成,还要一次性成功!
佩列沙茨大桥所在海域平均水深达27米,全桥根钢管桩中超过米的达95根,最长桩.6米,钢管桩总重量达到了.2吨,均从国内加工经远洋运输至欧洲施工现场。
▲首批钢桩运抵桥位
标准面前,拒绝去难从简
大桥建设前期,主设计师考虑钢管桩打设难度,推荐项目团队采用钢管桩分解加工、现场接高打入的工艺,最大限度减少打设难度,以节省本就紧张的工期。但经项目团队实际论证,认为该工艺无法满足欧洲EXC4焊接标准,决定创新采用钢管桩整体制造、一次性打入工艺进行施工。
▲现场钢桩进行倒运
如何提高效率,必须未雨绸缪
钢管桩远洋运输过程涉及多次转运吊装,项目团队提前规划运输、吊装和打设顺序,在地质、天气、设备和存在破碎岩层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不断寻求最佳施组方案和工艺方法。从国内同步调遣了世界第一高打桩船“雄程1号”进行钢管桩打设工作,在提高工效的基础上避免了高昂的运输海船滞船费用。
▲正在进行钢桩打设
铺路架桥,环保先行
大桥地处欧盟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豚、海龟、珊瑚以及各种鱼类常年栖息于此。打桩过程中,项目创新采用了气泡幕降噪工艺,自主设计了管道支架一体化双层气泡幕,极大减少了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通过了当地环保部门水质、空气和噪音等一系列检测。
▲大桥周围村庄(图/张佳乐)
经过层层优化和方案评审,克服大风大浪天气、浮吊设备匮乏等困难后,钢管桩打设最终提前一天完成任务,顺利迈出了大桥建设第一步。
▲钢桩打设采用气泡幕降噪举措
02
清孔难?套箱如何施工?
大胆创新得真章!
佩列沙茨大桥共14个墩台,其中10个墩台位于水中,单根桩平均浇筑混凝土方量约为.3立方米。由于大桥处于地震活跃带,为确保能够抵抗高强度地震,整体施工方案和主设计文件中明确规定桩基清孔必须保证%清洁度。同时部分钢管桩位于破碎岩层带,清孔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串孔”现象,存在着极大的技术和质量隐患。
▲第一代冲刷锥清孔工艺
创新为主,双管齐下
面对平均孔深90米以上的清孔工作,一筹莫展之际,自制桩基清孔设备成为了“破敌之策”。项目团队在经历了水泵配高压水枪、钻头焊接钢丝刷、人工手动清理、钻机加装钢丝刷等多项试验后,最终采取了结合钢管桩直径、长度,拼接圆形铁桶并在其表面焊接合适尺寸钢丝头的方式,让圆桶伴随着钻杆的深入和旋转从而达到了清理钢管桩内壁的效果,第一代冲刷锥终于打造完成,钢管桩清孔顺利达到了%清洁标准。
▲顶置式清水钻
随之,自主设计的自带高压水枪喷头的第二代冲刷锥更是大幅度提高了清孔的工效,避免了同一部位因清洁度不达标的重复工作。与此同时,根据桩基施工需要,配置了1台德国mhwirth顶置式钻机,采用全套管清水钻和气举反循环工艺施工,大大提高了钻孔效率。
反复试验,远超设计标准
在承台套箱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桩位下沉式空腔预制混凝土底板和钢侧板构成组合围堰结构,将原本的水中施工转换为干燥环境,避免了水中施工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具体实施过程为在套箱整体下放到设计标高后,利用下沉空腔内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并通过混凝土与钢管桩之间的握裹力来抵抗套箱抽水后的浮力。经过多次对有无涂装层套箱底板的模拟实验,握裹力分别达到了Kpa和Kpa,远超设计计算要求的Kpa。
▲承台套箱正在下放
下期
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