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城天气
海城美食
海城房产
海城医院
海城新闻
海城交通

老海丰海丰地区地名来历海丰地名史志

海丰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一说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置海丰县。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取“临海物丰”(亦有说“南海物丰”)之意,故名海丰。唐天宝元年()曾设海丰郡,乾元元年()废郡。年,原海陆丰地区成立汕尾市,海丰县南部分出汕尾市城区。

海城镇

海城镇,海丰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因是海丰县城得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一说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置海丰县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筑城,称城夏,附城有溪西、东田、溪望3镇相连。民国11年()冬,在彭湃领导下,拆城墙,砌马路,4镇合称海城镇。莲花山,原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原镇政府驻总寮。因处莲花山下而得名。年设莲花山公社,年改区,年建乡,年撤乡改镇,年撤莲花山镇并入海城镇。总寮,在海丰县城西北6公里。原莲花山镇政府驻地。年,来银瓶山采矿者在此搭茅寮居住,年成立海丰银瓶矿站,遂成聚落,故名。埔仔峒,在海丰县城西北18.5公里,属海城镇。村处四周环山的峒(垌)田中,村地原为草埔,故名。

附城镇

附城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东笏。因处县城附近而得名。年属海城区,年分设附城乡,年撤乡改镇。东笏,在海丰县城东南1公里。附城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明万历年间(-)陈氏从陆丰南塘东山迁此。处县城东郊、唐、宋时为和丰洋边低洼草地,俗称东笏。新山,原名鹿山。在海丰县城东南4公里。属附城乡。相传南宋建村,时山有鹿,名鹿山。年曾设三新乡,改新山。

城东镇

城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政府驻上埔。因处海城东面而得名。年成立城东公社,年改区,年建乡,年撤乡建镇。上埔,在海丰县城东1公里。城东镇政府驻地。据传原为施、王、郑氏居住,后迁走。南宋景炎元年()黎、叶等氏迁入,处平缓小山丘上,灌木丛生,名象埔,后取谐音改上埔。关后,在海丰县城东北4公里,属城东镇。相传清时有一官道经此,设关卡,村处关卡后面,故名。

梅陇镇

梅陇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梅陇圩原为一状似“倒地梅”的沙陇,梅树头在梅峰山,树尾在梅冲山,故名。年设梅陇区。年析置梅陇、东港、梅南乡,年合并成立梅陇公社。年分设梅陇区、梅陇镇,年合并建镇。东港,在海丰县城西南13公里,属梅陇镇。明万历十三年()村民由福建莆田迁此,因位河东,名东涧,后取方言谐音得名东港。金盘围,在海丰县城西南17公里,属梅陇镇。据传清康熙三年()建村。咸丰十年()重建。因地形呈圆盘形,故名。

公平镇

公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驻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年设公平区,年改公平乡,年成立公平公社,年分设公平区和公平镇,年合建公平镇。青湖,在海丰县城东北11公里,属公平镇。明嘉靖九年()前后建村。因有一湖,水面悬浮青萍,故名。笏雅,在海丰县城东10.5公里,属公平镇。明嘉靖三十三年()建村。因村成弧形笏状,故名。

小漠镇

小漠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临红海湾。驻地小漠原为沙滩荒漠而得名。明末形成小漠圩。年成立小漠公社,年改区,年建镇。九兴群在海丰县城西南39公里,属小漠镇。南宋末建村。传说此地为狗地,故名狗兴群,后方言谐音雅化九兴群。大围,在海丰县城西南41公里,属小漠镇。原是海岸滩涂,清初因大面积围海建居,故名。

鹅埠镇

鹅埠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因驻地处一鹅形山下,故名鹅埠岭,清代称鹅埠圩。年设鹅埠乡,年成立鹅埠公社,年改区,年底建镇。水美,在海丰县城西南37公里,属鹅埠镇。因处河渠末端而得名水尾,后取其谐音雅称水美。红罗,在海丰县城西南35公里,属鹅埠镇。畲族聚集地,分蓝、雷、黎3姓。蓝姓祖籍江苏常州府,迁福建和潮安县凤凰山后,清雍正年间(-)再迁此。雷、黎氏先后从惠阳山区迁此。原无村名,至民国16年()因山坡遍开红花,似罗裙而名红罗。杨安,在海丰县城西南41公里,属鹅埠镇。原池边多杨柳树,村民祈求安稳生活,故名。

赤石镇

赤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驻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叶,人称此乃烘炉地,需赤石垒筑才兴旺发达,遂改赤石圩。年置赤石乡,年成立赤石社,年改区,年建镇。汤湖,在海丰县城西南35公里,属赤石镇。因村东北侧有温泉,形成一热水湖,故名。新城,在海丰县城西南27公里,属赤石镇。相传元初洪氏迁此,称元新寨。清代洪氏翰林回乡祭祖,捐款令加升城墙三尺,遂改称升城,后取方言谐音新城。

鲘门镇

鲘门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港口正对芒屿岛,使航道分开,形似两门户,相传西南海中盛产鲘刀鱼,故名鲘门。清乾隆四十五年()形成圩集。年设鲘门区,年改鲘门乡,年成立鲘门公社,年又改区,年建镇。

联安镇

联安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渡头圩。据传清代为避免封建械斗,石塘、优埔、田心3约联合,保护人民安全,故名联安。年置联安乡,年成立联安公社,年3月改区,年建镇。渡头圩,在海丰县城西南6公里,联安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处河边渡口,故名。霞埔,在海丰县城西南9公里,属联安镇。相传明成化年间(-)村民由福建莆田御史街迁此。因原是一片海埔(浅水滩),盛产对虾,故名虾埔,后谐音霞埔。

陶河镇

陶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陶塘圩。因陶塘圩与附城、可塘以河为界,故镇名陶河。年设陶河乡,年成立陶河公社,年改区,年建镇。陶塘圩,又名渡塘圩。在海丰县城东南9公里。陶河镇人民政府驻地。原为防咸潮筑有堤围,堤内成塘,堤外设渡,故名渡塘。清嘉庆初成圩。因有大量陶器出售而改陶塘圩。大屿,在海丰县城东南10公里,属陶河镇。明末黄氏从福建莆田迁此。村地四面环水,故名。步雅,在海丰县城东南13公里。属陶河镇。相传明万历十三年()魏氏(原籍福建莆田)从潮阳县李头乡迁可塘,后又迁此。因处荒埔上而名埔仔,后取方言谐音雅称步雅。

赤坑镇

赤坑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青坑圩。民国18年()是赤卫队活动中心,故称赤坑。年设赤坑乡,年成立赤坑公社,年改区,年建镇。青坑圩在海丰县城东南18公里。赤坑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建村时村边有一清澈见底的小溪,故名清溪,后渐成圩集,俗称青坑圩。亦称赤坑圩。沙大,在海丰县城东南19公里,属赤坑镇。相传明洪武十八年()建村。临沙质底河港,且村庄较大,故称沙港大乡,后简称沙大。流冲圩,在海丰县城东南14公里,属赤坑镇。相传清乾隆五十年()建村。此地河水清澈,故名流清。后渐成圩,俗称流冲圩。

可塘镇

可塘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因驻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于明嘉靖四十年()在今下可塘建圩,称可塘圩,后迁今址,仍沿用原名。年设可塘区,年改可塘乡,年成立可塘公社,年又改区,年建镇。龙牙,在海丰县城东偏北15.5公里,属可塘镇。相传明万历十三年()建村。处乌面岭与腊烛山两山延伸处,地形似龙牙,故名。白沙,在海丰县城东15.5公里。属可塘镇。村地原是白色沙滩,故名。明清是繁荣圩集,现村南有明代白沙古圩遗址和清乾隆年间(-)纪事碑刻。宋溪头,在海丰县城东南12公里,属可塘镇。南宋景炎三年()宋军凿通东、西溪之水,称宋溪。村临宋溪,故名。

黄羌镇

黄羌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驻地明中叶盛长黄羌而得名。年设黄羌乡,年成立黄羌公社,年改区,年建镇。石头坪,在海丰县城东北25.5公里,属黄羌镇。相传清初建村。原以石头垒墙,盖竹棚经营小生意,故名。乌泥塘,在海丰县城东北18.5公里,属黄羌镇。相传明洪武十八年()建村。有一泥土乌黑的大池塘,故名。

平东镇平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日中圩,因处公平镇之东而得名。年置平东乡,年成立平东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日中圩,在海丰县城东北19公里。平东镇人民政府驻地。因集市在中午时间最旺而得名。南门,在海丰县城东北22.5公里,属平东镇。相传明崇祯七年()前建村,分居东、南、西门,后因南门人多,统称南门。

大湖镇

大湖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碣石湾畔,镇人民政府驻石牌寮。因大德、湖仔为该地大村,年建乡时取两地首字合称大湖。年成立大湖公社,年改区,年建镇。石牌寮,在海丰县城东南28公里。大湖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清康熙十七年()建。以石垒墙,顶盖茅寮居,故名。大德,在海丰县城东南27公里。属大湖镇。相传明末建村。有大德妈祖庙得名。高螺,在海丰县城东南22.5公里。属大湖镇。相传宋时村民由陆丰下英迁此。有“狮象守水口,空壳山作印斗”之景,故名印江。后因近处螺地山出名而改高螺。

我们致力宣传海陆丰传统文化,家乡特色美食,







































白殿风是怎样引起的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chengzx.com/hcjt/122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