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中医理论上讲“冬至阳生”,即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冬至,俗称“冬节”,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这一天,各地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北方人冬至吃饺子,南方人冬至吃汤圆,那么,冬至前后吃什么好呢?
北方在冬至时吃饺子,南方则吃汤圆、长线面等食物庆祝冬节。之所以说“吃饺子不冻耳”,并不是因为饺子与耳朵形似,而是为了祭奠古代名医张仲景。相传张仲景看到冬天人们特别容易冻耳朵,就以当归、羊肉为馅做饺子散给百姓吃,因当归、羊肉有温补的作用,能使人体气血充盈,所以耳朵就不再容易冻伤。
冬至是一年之中天气最为寒冷的时节,羊肉、牛肉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过食羊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此季节总的饮食原则是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
冬至时可以多吃些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它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吃坚果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
在饮食调养方面,营养专家建议,公众尤其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其它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番茄、菌类、韭菜、南瓜、芹菜、菠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猕猴桃、甘蔗、柚子、大枣、桔子、龙眼、苹果、桂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冬至前后宜吃的食物蔬菜:蒜苗、韭黄、香菜、白菜、白萝卜、蘑菇
畜类:牛肉、羊肉
禽类:乌鸡
水产:鲫鱼、虾
果:猕猴桃、柚子、梨(糖尿病患者慎食)
饮品:豆浆、牛奶
药材:人参、莲子、山药、当归(适合气血亏虚的人)
代表食疗方▼萝卜羊肉馅饺子
羊肉有温补的效果,适合冬季食用,而萝卜有滋阴的作用。
▼当归羊肉汤
当归可温润活血,羊肉有温补之效。
冬至之日各地习俗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长沙人冬至做“猫乳”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冬至又称“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
宁夏冬至吃“头脑”
宁夏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
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子”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广东冬至民俗
江门五邑民间流传“冬至大过年”。在五邑冬至节的各种习俗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都要杀鸡鸭、宰鹅,备办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全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庆贺丰收。
冬至节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米上场,家家户户舂糯米粉做汤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做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捣碎的花生与砂糖拌匀做馅的,叫“麻蓉汤圆”;还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
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一起吃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了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给左右邻居,共庆丰收。虽然冬至节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江苏冬至民俗
扬州谚:“冬至大如年,家家吃汤团,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冬至食俗:“若要富,冬至吃碗热豆腐。”徐州冬至吃馄饨,叫“冻疙瘩”,“吃了冻疙瘩,不生冻疮疤。”连云港人必吃老南瓜。扬州人吃夏天摘下的番瓜,谓受暑气之果可御冬寒。徐州一带儿媳为公婆做冬至鞋,谓可以保老年人平安过冬。
四川冬至民俗
农村几乎是家家养猪,猪既可卖钱,又可积肥。人们常将一些猪草、潲水、米糠放在一起煮熟后喂养。每当冬至过后,即赶到市场出卖,这是农民一笔较大的收入。
过去,四川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风俗,新猪圈修好之后,木匠或石匠(用石头修圈的地区)师傅要在新猪圈内举行“扫圈”仪式:他一手拿着斧子或手锤,一手拿着扫帚打扫猪圈,嘴里还吟诵一些吉利话:“槽上吃食,圈里擦痒;日长千斤,夜长万两,肥如冬瓜,黑如老鸦;槽槽肥猪,长齐牛大。”此后,主人家要备办酒饭,请木匠或石匠师傅在圈里进食,所有食物要吃光喝光,以期新圈所养之猪肯吃快长。
土家人于冬至杀猪后,把肉切成长条涂以食盐和硝水,经烟熏火烤,即成黄红色的腊肉。一般是煮熟后切成片食用。
浙江冬至民俗
在温州,冬至称“至日”,俗叫“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老少同食汤圆或麻糍。汤圆其馅为甜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麻糍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为冬至节的点心,俗称“擂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团圆喜庆之意。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这天,“人家各具酒馔,以糯米和汤圆享祖先”。祭品以汤圆、麻糍为主,其余有鱼、肉、鸡、鸭和南北货。祭毕,全家人聚餐。有宗祠的地方,大都进行族祭。各家冬节饭都十分讲究丰盛,以此表示年成丰稔。冬至也是修整坟墓的吉日。
冬至前十日,妇女合百家米酬愿,于冬至夜,祝祷道旁,曰“还天愿”,并烧纸钱于路,谓是“济游魂”。在丽水,也称“冬节”。是日人们虔诚地敬祀祖先,祝祷全家平安,百事顺利。要说吉利话,不能打骂小孩,晚上在家中所设祖先神位前点香灯。
辽宁冬至民俗
海城、盖平等地,冬至日多食蒸饺,辽北一带蒸馒头食之,俗称“蒸冬”,说是为来年打粮扬场求风,俗云:“冬至不蒸冬,扬场没有风。”盖平一带,新妇婚期未满三年归宁娘家者,必在冬至日前回婆家。
潮汕冬至习俗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二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来源综合
中国农村科技、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中国知网
编辑
李娜
↓↓↓我要订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