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农村精神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海城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着眼打造“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同步文明、内在美与外在美同步提升”的全员文明、全域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
海城市中小镇朱家村
海城市中小镇朱家村
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文化墙,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八月的临溟大地,处处涌动着清爽的文明之风,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市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富裕,不仅是洁净,乡风文明、邻里和谐、诚实友善,才是宜居乡村。为此,我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着眼打造“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同步文明、内在美与外在美同步提升”的全员文明、全域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
环境塑形美丽乡村靓起来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村庄的文明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村容村貌。从市区乘车,向东、向南、向西、向北行驶,途经牌楼三角、马风祝家、西柳古树、中小祝家、腾鳌黄士等村,不同风格的农宅呈现着不同的乡村风味,让每每路经这里的人们惊叹:海城的农村真漂亮,道路宽阔,环境美丽!
近年来,我市把人居环境美起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狠抓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特色、因村施策。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修订完善了“多规合一”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市域地貌呈现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特征,在东部8镇突出建设生态旅游型、果品采摘型、观光农业型、原生态古建筑型镇村;在中部10镇区突出建设服装商贸型、将军故里型、电子商服型、传承古韵型、棚菜生产型镇村(社区);在西部9镇突出建设鱼米之乡型、温泉度假型、田园风光型、湿地生态型镇村,建设中不搞千篇一律、千孔一面,积极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
优化设施、改善环境。实施绿化工程,全面推进村屯、沟渠、河流水库、公路、园区、校园、镇政府所在地七大类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造林1.4万亩,植树.6万株,实现绿化全覆盖。实施硬化工程,对村内边沟进行清理、疏通,实现互联互通,全市各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采用简易硬化铺设,全市农村告别泥土路。实施净化工程,探索实行了农村垃圾“3+4”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农户、保洁员、村委会3个主体的作用,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完善了农村垃圾处理运行经费进行补贴机制,实行大村每村每年补贴6万元,小村每村每年补贴5万元。年,全市为各镇区添置垃圾清运车44台,建农村垃圾集中排放点35处、垃圾收集池个,安装环保型垃圾桶个,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8座。实施亮化工程,在全市个行政村安装电源路灯和太阳能路灯,路灯位置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并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合理设置开启、关闭时间,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实施美化工程,实行“猪圈、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五进院。适当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环境改善性需求较强烈的农户提高院落建设标准,实施庭院绿化、硬化、美化,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实施管理优化工程,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共建立27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服务窗口(代办点)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农村纳入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统筹城区教师定期到镇村中小学任教,让城乡居民的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城区医生轮流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坐诊服务群众,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整合城建、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建设资源,形成村民自建、上级帮建、社会共建,省、市、镇、村、户五级联动的运行机制,每年统筹集中使用资金在2亿元以上。为经营村庄,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打基础,腾鳌镇的黄士村巧打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牌,好家风好家训对本村影响深远;中小镇的中小村和朱家村围绕棚菜生产和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过上了“有地种的城里人”生活;牌楼镇的三角村和房身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招商项目运作,不仅使村庄更为美丽,而且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析木镇的下林村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采摘示范村。目前全市建成农家乐特色村71个,古韵水乡、湿地文化、棚菜生产等特色村32个。形成了西柳中国商贸城、南台国际皮革皮具城、牌楼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腾鳌工业园区等村镇经济产业集群,带美、带富了近百个村。
道德润物文明乡风扑面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外化于形,更需广大群众内化于心。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根基,通过“五大创建”活动,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道德支撑。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模范人物作用,连续五届成功举办了道德模范、“海城好人”颁奖典礼,选树了名各级各类典型,其中5人入选“中国好人”,3人入选“辽宁好人”,开展模范“六进”宣讲,切实落实关心关爱活动,形成推荐、展播、评议、表彰、学习、关爱的一整套体系,成为全市百姓深得民心的活动品牌。发挥活动熏陶作用,结合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在镇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优秀美德、民俗民规的宣传,设立我们的节日示范基地50个,示范点35个,丰富活动的同时传播了优秀民俗文化。发挥阵地宣传作用,重新修订了《海城市民文明手册》,《海城市报》开设文明周专栏,建立文明网、文明海城 用“一约四会”约束。在全市农村个村广泛开展“一约四会”活动,每年对村规民约进行完善,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发挥几支队伍的监督引导作用。坚持持续开展道德评议、文明劝导、调解纠纷等活动,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乡风民风养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实现有“一约四会”%全覆盖,全市有议事成员人,成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用志愿服务带动。“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我市又一品牌活动,在全市市民中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很强。我市去年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制定了《海城市志愿服务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培训、管理等制度。协会下辖72支分队,先后邀请郭明义17次来海参加活动,亲自授旗。广大志愿者在邻里守望、困难救助、圆梦大学、敬老爱老等服务项目中常年开展活动,全市参与爱心活动近10万人以上,年以来累计捐助款物近千万元。重点推动了邻帮邻、亲帮亲、友帮友,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邻里守望、情暖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学雷锋成为主流,一对一结对帮扶效果显著。连续四届举办颁奖盛典,评选表彰十大最美志愿者和十佳优秀志愿者团队,涌现出郭明义爱心团队、蓝天救援队、军嫂爱心小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爱心团队、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者。
用家庭创建影响。家庭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五大文明创建中的奠基石。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讲述家庭故事、晒家风晒家训等家庭创建系列活动。在每个乡村设立“最美家庭”光荣榜,光荣榜常设常新,让群众天天看得见、随时能参加、不断受教育。广泛开展“最美农家”等推介活动,连续多年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和睦家庭”、“和谐邻里”评选已成风尚。连续两届成功评选十大“最美家庭”进行集中表彰。开展“晒家风、晒家训”系列活动,通过门前晒家训、厅堂挂家训,活动讲家风、故事传家风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学文明、比文明、树文明的积极性,真正使家风家训走进了百姓家,融入了日子里。在家庭创建中,把孝道文化贯穿始终,开展孝道文化公益讲堂巡讲,讲师团均来自最美家庭成员。开展十大孝心少年、十大孝老爱亲评选活动,钟岳峰、刘姿美被评为全国孝心少年。今年编写了《家庭教育读本》,免费发放到道德讲堂、社区学校,融入到学生课本、课堂,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和良好教育效果。
用全民素质教育深化。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争做文明人 争创文明城”为主题,以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治意识、卫生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通过健全组织、宣传教育、文明引导、舆论监督、法规处罚“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及深入开展“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引导”“认星争优,做文明好少年”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提高了全民文明素质,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评选评议深化。全市深入开展“五大创建”评比表彰活动,建立了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将评比标准纳入市委刚性指标考核,文明镇村在美丽乡村奖补中给予重点扶持,文明镇村的主要领导在干部任用中给予优先。通过评比活动,推选出一批示范村、典型村,届时召开现场会、观摩会、拉链会等推进全市文明镇村的建设和发展。文明校园评比中,将未成年人的主题教育、师德师风职业教育作为重点,抓实抓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各镇区从文化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优秀村官、道德模范·海城好人四个层面挖掘乡贤人,建立了新乡贤资料信息库,利用善行义举榜发布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引导农民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着力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多年来,全市的市、镇、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达到全覆盖,%的农户参与其中,全市共评选星级文明户余户。
文化怡情健康生活迎进来
夏日的傍晚,中小镇中小村的文化广场上到处是乐声飞扬的景象。附近的村民都爱到这里来跳跳舞,锻炼身体。在我市农村,像这样的广场不止一个,几乎每个村的活动场所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热闹景象。
文化内涵发掘与农民素质提升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灵魂所系。我市把文化生活美起来作为农民素质提升的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四个五工程”,全市新建37个文化广场,提档升级40个文化广场,新建和升级文化广场共计平。其中平以上的文化广场4个,平以上的文化广场11个,实现了个村和社区都有星级文化广场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书屋建设,在全市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队等地共建立图书馆分馆流动站7处、个农家书屋,为基层配发各类图书8万余册。去年用于文化广场、主题公园、文化墙建设及音乐器材配备、文艺骨干培养的资金达多万元,全市实现综合文化站,乡村少年宫、农村文化广场全覆盖。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从年起连续四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非遗百场展演,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城高跷、海城喇叭戏专家研讨会,开展了“过年习俗图片展、黄瓦窑历史图片展、文物图片下乡巡回展、海城高跷艺术成就展和青铜器知识普及展等传承文化遗产活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年我市的金塔、银塔成功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行列,黄瓦窑遗址、尚王陵园和铁塔进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行列,苏氏正骨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厝石山公园及周边地区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有4处文物晋级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市国家级文保单位达到4处,省级文保单位达到9处。
创新形式增强感染力。打造全国第三、县级唯一、拥有10万粉丝的“海城学习汇” 注重帮扶共建。引导市直各单位特别是各级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物资帮扶的基础上,突出送文化、育文化,开展文化下乡、骨干培训和文明礼仪知识进家庭宣传活动,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近年来,共送戏曲下乡多场次、歌舞下乡多场次、艺术培训下乡多次、图书文博及各类艺术品展览下乡多次。年,我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开展“道德讲堂进基层”活动,其中在农村举办道德讲堂场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我们相信,海城,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持久开展,伴随着精神文明之花的盛开,将更加鲜艳夺目。(记者:任民周彤文跃强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