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代前言………………………………………………1
二、家谱…………………………………………………4
三、姓氏名称的来源……………………………………5
四、颜氏谱牒、班序、堂号……………………………7
五、南宗海州地颜氏溯源………………………………9
六、南宗海州地颜氏宗谱………………………………16
七、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19
八、南北宗的界定(附:建炎年间谱注、图表)……21
九、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辨考…………………………24
十、历代官制……………………………………………26
十一、编撰新时期颜氏家训的意义……………………28
十二、颜氏家训(待编)………………………………
十三、复圣颜子、精神永存(颜波)…………………30
十四、颜门轶事
(历代颜氏名人,海州地颜氏名人)(待充实)
(一)圣母颜征在……………………………………34
(二)颜回与糊冻……………………………………35
(三)为国捐躯的颜杲卿……………………………36
(四)忠贞报国的颜真卿……………………………38
(五)开台始祖颜思齐………………………………39
(六)颜子后裔在港台及海外………………………41
(七)颜光敏二、三事………………………………42
(八)颜振高惩治刘大寇……………………………47
(九)“璧池承泽”继往开来(颜景栋)……………50
(十)颜秀才计治刁婆(颜景栋)…………………53
十五、编后………………………………………………57
抛砖不怕他人笑,引玉难得宗贤至(代前言)
——修谱十五年回顾
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历时三年,我颜氏在同治五年()续修的《海州地颜氏族谱》基础上,又续修了《南宗海州地颜氏宗谱》。
谱成后,宗亲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对而言方便了许多。以文字阐述的静态活动为契机,通过互访、游览、集会等动态活动,增进了相互了解,加强了和谐团结,建立了共同发展的平台。
族人坚持不懈地组织规模不等的集体祭祖、扫墓活动(包括参加曲阜的颜子诞辰祭典)。
重视对颜氏子弟的思想、文化教育。保证自己的子弟不会因生活与经济的困难而辍学。对考取大学的颜氏子弟进行家庭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让他们做一个新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九年元旦于灌云县城成立并召开首届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盛况空前。曲阜、临沂、南京、扬州、涟水、泗阳、宿迁等外地代表分别列席了会议。几代宗亲,济济一堂,同沐颜氏家庭之祥和的气氛,把酒叙情,共谋大业。
自此,努力开展扶残助孤的慈善公益活动。每年的中秋或春节,联谊会的领导成员及普通会员都会积极捐款,对族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雪中的“炭”,而是无私的
-1-
爱,赤诚的心。在当地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睦族新风赞,孔孟羡颜家”。
二○一○年元月三日,第二届“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又于灌云县城成功召开。
二○一○年二月六日,连云港市颜子研究会通过注册并于新浦召开成立大会。
回顾十五年的历程,颜氏联谊由静态的续修宗谱到动态的宗亲联谊、颜子研究。其间发现了不少精英,党、政、工、商诸界人才辈出,且也发现了诸多新的线索。
赣榆的大沙河镇颜氏也为海州一脉,且都是50代岐公传人。
涟水颜氏稍远一肩,乃50代岹公传人。
代相的古墓碑,墓葬群;海州的颜井,颜井巷;颜庄的御赐牌匾;颜滩的举人遗物,顶带、花翎、雕弓等。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海州地颜氏组织一天天得以发展和壮大,同时也相信联谊活动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大家把握了正确的联谊方向,大家就能共同在这个联谊的平台上干一番事业,这就叫光宗耀祖。小家庭团结了,大家庭团结了,这个社会不就团结了吗,这不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了吗?
出现不同观念,要坐下来进行协商、沟通和化解,遵循平等互敬、互爱互谅、互帮互利的原则,对于一些历史问题,我们不要去纠缠,对于一些难以达成共识的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要冷静处理,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强加于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颜氏家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地区和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允许任何地区
-2-
和个人凌驾于全族之上。
人生有限,岁月无常;时空有限,情谊无价。真诚与缘份是今生最大的收获。几十年过后,也许我们已经去见老祖宗了,但我们会自豪地说“上没愧对先祖,下没愧对子孙”,争那个一时的名分、地位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谁当了“官”,都不能拍桌子、发脾气。求同存异,共同奋斗。讲究原则,主持公道,支持干事的人。为我族的兴旺,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家谱
家谱是什么?家谱是活的精神,它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它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家谱是什么?家谱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还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
家谱不仅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撰正史,州县编方志,家族修家谱,是一种传承有序的人文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家谱中一般都记载着本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徒、人口流动、山川形胜、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
“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纵观历史,重视家学传授、道德教化的家族是兴旺弥久的。而仅以功名仕途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财富为倚重,结局必然是“三世而衰”、“五世而斩”,亦即所说的“清官无三代,富贵不到头”。
-4-
姓氏名称的来源
泱泱大国,我中华约有万余姓,单字姓五千三百多,双字姓四千三百多,还有三字到九字的,常用的三百个左右。姓氏来源各不相同,大致如下:
一、起始于母氏社会,如:姜、姚、姬、姒、妫。
二、以动物名称为姓,如:马、牛、羊、龙、熊等,可能是该氏族的图腾。
三、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邾子伯颜、夏、吴、宋、韩、程、扈、崇、杜、房、雷、习、阮、戈、廖、彭、赵、陈、魏等,以此为姓的居多。
四、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土、上官、侯、尉等。
五、以职业为姓,如:贾、陶、屠、甄、卜、车、裘、巫、史、祝等。
六、以先主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公孙、惠、褒、灵、炀、厉、哀、怀、文、武、穆等。
七、以居住地特征为姓,如:东郭、西门、江、杨、柳等。
八、少数民族复姓,来源于译音,如:贺兰呼延、慕容、长孙等。
九、以封爵为姓,如:王、侯、公、皇、伯、王叔、公孙、王孙等。
十、以排行为姓,如:孟、仲、叔、季等。
十一、以封邑、封乡、封亭为姓,如:苏、上官、裴、
陆、闫、俞、欧阳等。
十二、汉族也有复姓,如:夏侯、诸葛、皇甫、欧阳等。
《公羊传》称:邾国国君辅周王室有功,封其公爵,称为伯颜,次子友别封郳,友据当时的惯例,以其父夷甫字“伯颜”“颜”字为姓氏,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即是颜姓的起源。
5
颜氏谱牒、班序(行辈吉字)暨堂号
唐代以前,山东曲阜祖庙存有谱牒,但早已失传。
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年)七月重修《颜氏族谱》,刻于家庙碑。
宋代翰林院将我颜氏四十七代前族史载入《阙里志》。
明代翰博府修撰《陋巷志》共八卷,该书通过序言、图像、世家、恩典、艺文等较为全面地记载了颜氏世系、闻达列传、历代恩赐、复圣言行、重要历史文献等诸多事项,并御定班序行辈吉字三十,六十一代起始用(一至六十代没有行辈),即: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
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为适应我族人口发展需求,曲阜祖庙颜氏宗子又于民国初年续定九十一代至一百二十代行辈吉字:
德泽知好乐唯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
祥文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因始祖颜回被赠封为复圣,瓜瓞绵延,有条不紊,仍袭用“复圣堂”为堂号。
由于年代久远,颜氏后裔不仅分布于国内各地,还有不少徙居海外。因战乱,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相互间很难联系,徙居异乡的颜氏后裔另起本支派行辈吉字的也不在少数。
清代康熙年间,湖广举人颜星亲自到吴楚各地以及山东等地,穷流溯源。凡系一祖所出者,广为收集,汇成一
-7-
册,并编定“崇怀宗邦,其泽允昌,家学克复,道德昭扬,肇庆宏祚,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三十二字,且在谱中载明:自七十二代起,合族依此吉字排行。(故“崇”为74代,“怀”为75代,“昭”为88代,与祖庙编定的“崇”为70代,“怀”为71代,“昭”为85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其他有谱牒的支派也分别在家谱中记载了各自的行辈吉字,多以始迁祖为第一代立代次。
如:湖南怀化、福建永春、广东潮安、海南琼州、江西萍乡、浙江会稽、山东滕州、金门、台湾等地,恕不一一赘述。
这些支派大多用“克复党”为堂号,意取“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有用“四勿堂”,意取孔子赞颜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也有用“光禄第”的等堂号。
二○○六年,湖南怀化第九届世界联谊会议定:祖庙颁行的原班序60—90代全部用完,以九十代的“守”字续代颜星编撰的“守庆宏祚,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并续定40字:“祥源鲁瑞,迪献新章,明伦通志,卓立昆纲,礼贤济美,数典传芳,品高文雅,和谐安康”,这乃是遥远的几百年之后的事情。
南宗海州地颜氏溯源
周代以前已难考其祥,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原政局丕变,以龙为图腾的周和以凤为图腾的商形成了“龙凤和鸣”的大统局面,东西融合,壮大繁荣。
我颜氏发祥地在山东曲阜。随着历史的变迁,为了生存和发展,或因官职变更,或因政权更迭,先后有过六次大的迁徙。大体上先自西向东,后又由北朝南扩伸,遍及华中、江南,迄至近代,部分经闽、粤、台等地播迁南亚诸国,乃至散居世界各国,已逾四百万。
我颜姓的始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姬姓,生昌意。昌意生帝高阳。(颛顼)帝高阳生卷章。卷章生吴回(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
我颜姓出自晏安,初为曹姓,历经唐虞、夏、商诸代而难以记其传。商亡周兴,武王统一天下后,采取“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国晏安的后裔侠(挟)为邾子。
侠生辉。辉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甫(字伯颜)。
夷甫有二子:长子夏父、次子友。夏父承袭其父爵位及曹姓邾国的君位,(传二十九世,战国末叶被楚灭亡)。友别封郳,国名小邾,其国东邻鲁国,西、北与邾国接壤,西南临滥国,国都位于今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一带。
友被封为小邾子后,对于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
-9-
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友据当时的惯例,以其父的字伯颜为姓氏,小邾遂为颜姓国。我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即是小邾国颜姓的始祖。
颜友传爽。爽传连。连传噭。噭传鸣。鸣传音。音传羽。羽传训。训传简。简传箱。箱传。传景。景传整。整传恤。恤传求。求传有。有传无繇(字路,亦作季路)。无繇娶齐姜氏,生回(字渊)。(公元前年11月16日—公元前年8月23日)
颜友传至颜回,已历十七代。孔子七十二贤中,颜氏有九①。颜回则是孔子最得意的门徒。子谓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由此,颜氏成了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颜氏著述焚烧殆尽,何况是人?!我颜氏门户几绝,只有一支躲过了那场浩劫——且二十三代单传。
我海州地颜氏有六次大规模的迁徙。
一、东徙琅琊
一代祖颜回师从孔门,德冠四科,被尊奉为复圣。东汉灵帝时期,官至御史大夫的颜子第二十三代孙敫生二子斐、盛。
二十四代盛出任青州刺史,魏文帝年间(-)改任徐州刺史,举家始从陋巷迁徙琅琊,自此,人丁兴旺,为琅琊名门望族。盛生钦。钦生默。默生含。颜氏居琅琊历四代,约八十多年。
二、南渡建邺
晋代,北方匈奴起兵,自称汉王,攻占不止。西晋政
-10-
权元气大伤,司马睿移镇江南(年)以求自保和发展。时任幕府参军的颜含②举家随元帝渡江、徙居建邺上元长干里(今中华门一带,后称颜家巷)为侨居江南始祖。
三、西迁长安
二十七代祖含生髦。髦生靖之。靖之生綝。綝生腾之。腾之生炳之。炳之生见远。见远生协。协生之推。在建邺居九世,约年。
北周时(公元五七七年),北齐黄门侍郎、文学家、家训鼻祖、三十五代之推应武帝之召,随驾仕于长安,成为关中颜氏始祖。在长安历八代。之推生思鲁。思鲁生师古。师古生趋庭。趋庭生尚宾。尚宾生鼎。鼎生迢。迢生传贽。传贽生旻。此时,颜氏鼎盛辉煌,人才辈出,名臣巨卿,迭出其门。大多居敦化坊。
四、回归东鲁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天下纷争,动荡不安,后周广顺年间,四十三代祖旻率五子离开长安,辗转东移。居长安的其他颜氏后裔有的仍留居长安,有的返回建康及琅琊,有的居官徙居四方,这是历史上第四次最大规模的迁徙。
值五季之乱③,宗支离散。颜旻长孙文威隐于邹东南峄山著书立说(后亦回曲阜定居),次孙文蕴首先率家人回祖庙定居。
旻生子五,君则、君佐、君雅、君信、君立。君则无传,君佐继嗣为宗,其子文威隐峄山著书立说,生承佑。
君雅长子文蕴至孙辈失传,次子文铎生衎,显德初年为工部尚书。
四十六代承佑生仲昌。仲昌生太初。太初生复、弼、隋。
-11-
四十六代衎生柽。柽生端。端生继希绍。
五、扈跸南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建炎二年(公元年)宋高宗赵构朝廷南迁。以四十八代祖颜太初之孙“宗子”颜峣为首的叔伯兄弟十一人④奉召伴驾。颜氏后裔再次南徙。
戎马纵横,无暇择土,遂散居于南。北方故里与之联系中断,遂以四十八代祖颜继之孙颜昌嗣为“宗子”,始有“南宗”,“北宗”之说。(详见《陋巷志》)
故里颜昌主奉祀事,至明景泰二年(年),朝廷特授宗子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承袭。民国初年改为颜子奉祀官。元泰定年间,继、希、绍三大支繁衍至五十六代,已有九十五人(支),为便于家族管理,始分为十六户。
五十代祖颜岐⑤,字夷仲,尚书左丞,擢门下侍郎,资政殿大学士,正奉大夫,封鲁郡侯。适苗、刘逆谋,请皇太后临朝,张俊等会师勤王,苗、刘二凶授首,鸾与返正。颜岐以疾乞休,寿七十而终。颜岐有几子,至今难考其详。二○○二年编订《陋巷志》时,载有七子,还有尚未成谱者,暂无法统计。
六、流寓海州
一九八六年续修的《南宗海州地颜氏宗谱》载:
颜岐生志明。志明生修遂。修遂生嘻、嗃。嘻生富家。富家生恤吉。恤吉生文刚、文明。文刚(海宁吏目)生湏。湏生濆如、濡如。濡如生束帛。束帛生上得。上得生公祥、公瑞、公桢、生化。
颜岐以疾乞休后,后裔历明初“阊门事件——洪军赶散”⑥清初“迁海事件”⑦。饱经沧桑——战乱、旱灾、
-12-
水灾、蝗灾、饥荒、瘟疫,为求生存,辗转迁徙,至五十六代颜文刚任海宁吏目⑧,举家随官迁居海州(海州南门现有颜井巷、颜井),海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避战乱,后裔再次西移,选一偏僻废弃古城戴箱定居(详见一八六六年秋修撰的颜氏族谱暨现存的代相古墓碑和墓葬群)。
六十代颜上得生公祥、公瑞、公桢、生化(生化迁山东汶上屯田,不序列),繁衍至六十四代,“绍”字辈有叔伯兄弟二十七人。嗣后向颜滩⑨,周车⑩、深沟○、孔望山、淮安、圩丰、官庄、岗埠、板浦、伊芦、四里、小滕、泊阳、颜庄、张兴、龙山头、杨范、猴嘴、响水、四队、洋桥、颜许、王圩、花庄、上游、湖东、新浦、海州、直亭、许庄、新疆、泰州、台北、上海、涟水、西安、三张犁、高苴、贾圩、沈圩、周圩、孙庄、高庄、颜圩、玉兴、石湖、丁庄、盱眙、钱集、牛山、伊山、鲁河等地播近,遍及海赣、沭、灌等近百个村落,其后裔已传至八十二代“建”字辈。
一九○六年续修的《大沙河颜氏谱》载:
岐生象乾。象乾生大本。大本生秀然。秀然生杰。杰生体经。体经生淮玉。淮玉生文尉。文尉生标。标生廷灿。廷灿生桂。桂生公发。并注明,六十代时“桂祖由海州迁居赣邑殁后葬于沙河街北岭”。桂子一公发。
二○○○年续修谱载:桂祖有一兄弟尚德,其后人散居于海州地代相、颜滩、周车、颜庄、深沟等村落。
涟水谱载:颜岹随高宗赵构南徙至武林,
-13-
后卜居苏州,传至六十五代胤昌生二子。六十六代伯溪、伯潭于明天启元年由阊门北迁江北淮安,后徙居涟水颜家老庄(大后庄)。
附注:
1、七十二贤中颜氏九名,占总数的八分之一,其中鲁国八人无繇、回、幸、高、祖、之仆、哙、何,卫国一人、浊邹。
2、含公生子三,髦、谦、约,髦公历太尉、西阳王、散骑将军、尚书都官郎、中大夫、中正临事、黄门待郎等职。
3、五季之乱:唐亡、宋建、北宋—、南宋—、辽(—)、西夏(—)、元(—)、其间夹“五代十国”。
4、南徙十一公:四十八代颜太初之孙峣、岐、崙、山枼、岧、嶕、峒、屿、崿、峈嵫十一人后称“南宗”。
留守祖庙的四十八代孙颜瑞之孙昌、择、终、絪、经、广、唐、康、庾九人后称“北宗”。
5、五十代颜歧有子嗣多少,暂无定论,《赣榆沙河谱》载:岐—象乾—大本—秀然—杰—体经—淮玉—文尉—标—廷灿—桂—公发,传至“绍”字辈有八人。
6、阊门事件—洪军赶散,史传明朱元璋元宵赏灯,苏州十门,唯独阊门扎“莲花灯”,余皆扎“大脚秃丫怀抱西瓜灯”,和尚出身的明太祖喜莲花宝座灯,厌大不敬的大脚秃丫灯,令徐达杀尽其余九门人,独留阊门人。徐达不忍生灵涂炭,密泄消息,追杀途中,知情者互相转告,皆言
-14-
是“阊门人”。
7、清廷满人入关,汉人不服,集结海上,以图抗清。故清廷令住海边汉人西迁,断绝粮草,无法策应,违者斩,幅度为海边向内地三十至五十里不等挖界沟,故曰“迁海”,直至郑克漺等将领降清,才于一六七八年“复海”。
8、《续文献通考》载:元、海宁州,明洪武初仍为海州,以州治朐山县入属淮安府,《隆庆海州志》载:苍梧山在东海城(今南城)北的海中,海州即西海城。
9、康熙末年,大海东移,河道淤塞,孙港废弃,古城北潮河堰现,新坝南六公里,龙苴北三公里,一片海滩凸现,西山岭洪水冲刷,泥沙到此沉积,地势开阔平坦,田可开垦,颜子六十八代绍旺、绍厚留居代相,绍宽、绍益携绍厚的部分传人至此垒土为宅,搭茅草房定居,得名“颜滩”。
10、早年灌云、东海、沭阳三县交界处青伊湖,由于大海东移,逐渐淤塞干涸,土地肥沃,颜子六十八代绍雄、绍英等昆仲四人到此定居。一户周姓人家牛车陷入淤泥之中未能拔出,过往人皆言此处为“周车”。
11、龙苴东南约十五里有一大岭,岭下有一条又深又宽的大河沟,既可排涝,又可蓄水,给人群居住带来便利,六十八代绍品、绍尧等昆仲近20人迁徙到此,后人以大河沟定名“深沟”。
南宗海州地颜氏宗谱
年4月印刷,由江苏海州颜氏修谱委员会编修,主修颜世山,顾问颜承仪,主任颜世学,主审颜世栋。16开精装本,页,复圣堂印本。该谱主要内容记载颜氏嫡裔世系一至五十代及宋建炎二年(公元年)随颜氏南宗五十至六十代、南宗海州地颜氏世家支谱及七十一代怀字辈定居村落并依次分支编纂。前载谱序、堂号行辈、恩例、姓源,后记颜门轶事。
《南宗海州地颜氏宗谱》记载:复圣五十代孙颜峣、颜岐、颜崘、颜囗、颜岹、颜嶕、颜峒、颜屿、颜崿、颜峈、颜嵫兄弟十一人,宋建炎二年(公元年)随驾南徙。
颜峣,系颜复长子,承务郎,建炎四年(公元年)徙居会稽,后知漳郡,为漳州肇世祖。赠政议大夫。
颜岐,字夷仲,颜复次子。建炎二年(公元年)伴驾南徙安徽亳州,累官尚书左丞,资政殿大学士,正奉大夫,鲁郡侯。筑别业於浙江嘉兴府桐乡县石门镇白马塘,为浙江肇世祖。
颜岐生子颜志明。颜志明生子颜修遂。
颜修遂生二子:颜嘻、颜高。
颜嘻,生子颜富豪。
颜富豪,生子颜恤吾。
颜恤吾,生二子:颜文刚、颜文明。
颜文刚任浙江海宁吏目,生子颜须。
颜须生二子:颜贲如、颜濡如。颜贲如后裔不详;颜
-16-
濡如,生子颜束帛。 颜束帛生子颜上得。
颜上得由浙江徙居江苏海州直隶州,生四子:颜公祥、颜公瑞、颜公祯、颜生化。
颜公祥、颜公瑞、颜公祯兄弟三人徙居江苏海州,其后裔子孙散居於海州一带戴相、颜滩、孔望山、范庄、上游村、圩丰、岗埠、板浦、鲁河、伊芦、圩丰河北、四里、小滕、深沟、泗阳李场、周车、颜庄、张兴、龙山头、官庄、杨范、直亭、许庄、猴咀、响水、四队洋桥、东海县颜庄、颜许等地。其后裔已传至八十二代,近万人。七十四代颜振高为晚清武举,德高望重,惩恶扬善,在古海州一带广为传诵。
七十三代颜锡桃由深沟徙居三庄;颜锡禄由深沟徙居湖东。
七十四代颜承通由深沟徙居朱桥,颜承勋由深沟徙居新浦,颜承茂由深沟徙居新疆,颜承经徙居泰州,颜承佺、颜承达由深沟徙居台湾省台北市,颜承业徙居上海市,颜承山由深沟徙居涟水。
颜生化,居浙江,生子颜和平。
颜和平,赠修职郎,生子颜之情,任浙江兴化府仙游县训导。
颜之情生子颜泽咸。
颜泽咸,生二子:颜继思、颜继祖。
颜继思,字追远,岁贡生,生子颜伯枝;次子颜继祖,明朝丙午科举人,任兵科给事中,山东巡抚。
六十六代颜伯枝,字茂美,赠金吾将军。生二子:颜光岳、颜婴。
-17-
颜光岳,字东岱,赠金吾将军,生子颜绍忠。
颜婴,字葆孩,奉旨山东兖州屯兵,清康熙七年(公元年)赐地垦荒山东省汶上县,以为世禄,遂占籍汶上。生四子:颜国栋、颜国柱、颜国枢、颜国楷。其后裔居汶上县为丁庄支。
六十八代颜绍忠,清时以军功授驻山东兖州总镇,与胞叔同立军功,卒葬宁阳县王卞之南。
六十九代颜懋章、颜朝佐,清乾隆初年由福建迁居汶上。
七十代颜崇玫,字弼珍,生子颜怀伦,迁居汶上县白石村,为白石支。
该支现已传至八十一代,约七百余人。
为了使颜氏宗谱绵延不断,经修谱委员会研究决定,建议小修时由颜廷波(颜波)、廷普、廷军、廷辉等四人负责领头续写本谱。
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
海赣沭灌地区颜氏宗亲的联谊组织(连云港,沭阳地区)。
年11月8日,在一次家庭聚会晚宴后,颜廷波(颜波)提出筹建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的建议,获得与会宗亲的支持,并推举他为临时会长,成立临时委员会。发起人(委员)有:颜波,颜景强,颜景席,颜朋世,颜廷龙,颜浪,颜秉国七人。
年1月1日于灌云县城成立并召开首届南宗海州地颜氏联谊会,盛况空前,来自海赣沭灌地区的约一百五十余位颜氏宗亲参加了大会,曲阜,临沂,南京,扬州,涟水,泗阳,宿迁等外地代表分别列席了会议,几代宗亲,济济一堂,同沐颜氏家族之祥和气氛,把酒叙情,共谋大业。
联谊会成立后,努力开展扶残助孤的慈善公益活动。每年的中秋或春节,联谊会的领导成员及普通会员都会积极捐款,对族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雪中的“炭”,还有无私的爱,赤诚的心。在当地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睦族新风赞,孔孟羡颜家”。
重视对颜氏子弟的思想,文化教育。保证自己的子弟不会因生活与经济的困难而辍学。对考取大学的颜氏子弟进行家族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做一个新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南宗海州地首届颜氏联谊会开创了海赣沭灌地区千百年
-19-
来家族联谊会的先河,联谊会弘扬颜子思想,传承颜子美德,慈善扶贫,奖学助学,寻源追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海州颜氏(连云港地区)家族的一面旗帜。联谊会的宗旨和倡导的思想和当今的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