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城天气
海城美食
海城房产
海城医院
海城新闻
海城交通

NA专栏刘刊李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上海城市

   新建筑    

与深度和价值有关的建筑阅读

上海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更新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上海的城市更新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特殊的政治地缘造就了上海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建筑师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师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的品质和价值观。不受文化约束的“自由”设计,最直接地导致抽象地改造城市的状态,而上海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境外建筑师的广泛参与和建筑实验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设计方法,激发了文化在碰撞和冲突过程中的创新性元素,充分发挥了文化重塑城市空间的功能。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

ShanghaiUrbanRenewalwithMulticulturalPerspective

撰文

刘刊李论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精彩摘录 *

一 文化推动城市更新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处事态度,这些态度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情感、交流与行为,构成了语境中隐藏着的无意识文化。文化是现有社会秩序的反映与表达,同时创造了意义。随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多元文化在城市中发生碰撞、冲突与融合,将认识过程中不同文化的边界一次次打破,形成一种文化迁移效应。

建筑是城市文化记忆的丰碑。建筑的表现形式使得文化经验被具体化,将人的心智带入物的世界,转化为可以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经验。建筑文化迁移不是通过形式将思想和意志从一个建筑向另一个建筑迁移的系统,而是组织信息、释放思想、诱发人的行为方式并作出回应的系统。长期的文化无意识状态形成一种深刻的偏向性和眼障效果,使得自身的建筑文化特征很容易被忽视,当面对差异化的文化状态,新的文化经验开始被理解和整合。建筑构成的文化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且是语境化的,所以,置身于建筑所处环境之外去认识建筑是难以进行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不能单纯从内容和结构去了解,换而言之,不仅要从“自我”(内部)或“他者”(外部)的角度来解读建筑文化,还要去找寻建筑文化差异所处的特定语境,揭示建筑文化的隐蔽结构。

多元文化在上海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城市发展推动力,为城市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将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不仅保留了城市历史风貌,也降低了城市空间改造成本、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

二 建筑创作的多元文化背景

建筑师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师创作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的品质。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作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作品。上海的建筑创作表现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倾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或建筑师事务所广泛参与上海建筑设计实践,包括: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由境外建筑师在上海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同时期在全国同类的项目共有四个,其他几个项目位于北京、广州和武汉。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在规划布局、平面关系及建筑风格上都与北京相类似,所在基地早先是上海的哈同花园。年5月项目动工兴建,仅用了10个月时间即完全建成。大厦由苏联建筑师安德烈耶夫、结构工程师郭赫曼、中国建筑设计师陈植和张乾源等参与设计。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了俄罗斯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影响。作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境外设计项目,从建筑文化认同角度看,其表现出更多的是对外部建筑文化的移植而非转化。

▲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年)

20世纪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上海境外设计项目是由美国波特曼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商城。该项目紧邻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商城借鉴了当时美国大型城市综合体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同时将上海的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空间进行结合。建筑师在设计中不仅强调了现代的酒店设计和商业空间,而且通过建筑入口尺度巨大的石库门头,以及被漆成红色的柱子和顶部简化的斗栱装饰,作为美国建筑师对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回应。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该项目是“一曲外国人为上海演唱的茉莉花”。

▲上海商城(年)

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织了建国40周年“上海十佳建筑”的评选活动。活动通过公众参与,以发掘上海城市的建筑文化价值。评选出的建筑作品均为年以后建成,包括:曲阳新村(年)、上海体育馆(年)、上海游泳馆(年)、上海展览中心(年)、淀山湖大观园(年)、华亭宾馆(年)、静安希尔顿酒店(年)、上海新客站(年)、华东电管大楼(年)、延安东路隧道(年)。在此次十佳建筑作品中,有三个项目是由境外建筑师设计,它们分别为前苏联建筑师安德烈耶夫设计的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即上海展览中心),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华亭宾馆,以及香港协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静安希尔顿酒店项目。

年上海组织“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由专家和市民参与投票,在入围的80项建筑作品中选出50项,最终评出十大金奖建筑、十大银奖建筑、十大铜奖建筑。在这入围的十大金奖建筑作品中,由境外建筑师和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成的有:美国SOM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金茂大厦,法国夏邦杰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大剧院,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浦东国际机场,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所参与设计的新锦江大酒店,以及前苏联建筑师安德烈耶夫设计的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由境外建筑师设计完成的建筑在十大建筑作品中比例占到了一半。

▲上海陆家嘴城市开发25年98项境外建筑设计分布

▲上海浦东陆家嘴局部

年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标志着上海的城市建设从城市化进入再城市化阶段。浦东陆家嘴开发的前10年间,累计动迁居民5万户,动迁单位多家,18万人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棚户简屋。当时陆家嘴快速的城市建设,有人形容说“平均每12天崛起一幢约30层的高层”。浦东陆家嘴的城市更新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由大量的境外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共同参与完成。浦东陆家嘴开发的25年间,个由政府主导的开发项目中有98项由境外建筑师设计完成,几乎占所有开发项目比例的一半。

年以来,在上海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共项。其中20世纪50年代境外设计项目1项;80年代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6项;90年代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显著增加,共计47项,占比25%;0—年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共项,占比63%。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21世纪前10年在上海建成的境外建筑设计超过—年50年来的所有境外建筑设计项目总和。

▲年以来上海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分布

▲年以来上海的境外建筑设计分布变迁

统计数据显示,境外建筑设计在上海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普陀区、虹口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其中浦东新区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占比39%。上海中心城区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占所有境外建筑设计项目比重的93%。

经统计,在上海参与设计的境外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中,美国和加拿大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在所有境外建筑设计项目中占据接近一半的比例,达到47%。欧洲建筑师尽管在早期参与相对较少,但0年以后通过国际设计竞赛和项目招投标胜出而取得项目的机会迅速增加,已建成项目在所有项目中占比14%。而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因为与内地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渠道等优势,在所有已建成项目中占35%,比例超过1/3。

三 全球化冲击下的上海城市文化

上海早在7年就提出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城市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包括家博物馆、32家美术馆、家公共图书馆、26家区级文化馆、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家东方社区信息苑及个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市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万㎡。尽管具备了一流的分化设计,但按照目前世界城市文化指标评估体系衡量,上海在“文化供应”和“文化消费与参与”上依然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文化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从年开始,在中国文化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上海连续两年超越香港名列榜首,其他进入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北京、澳门、苏州、重庆、广州、杭州、武汉和成都。多元文化城市综合排名考察和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chengzx.com/hcjt/95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