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南果梨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金秋9月,走进南果梨产区。山上的果园里,采摘、装箱、打包、装车,笑声不断。山下的农家院落里,分拣、打包、入库、外销,忙个不停。10年时间,基层采访过程中,记者见证了南果梨产业在供给侧改革道路上的革新发展与重焕光彩。
南果梨是鞍山、海城特产。年之前,东部山区的果农家每家只有几十棵南果梨树,因其色泽鲜艳、果肉细腻、爽口多汁、风味香浓,深受消费者喜爱。那时,南果梨年年不愁卖。于是,果农们开始在荒山上开垦,扩园,每家果园多则千余棵梨树,少的也有三五百棵。相关统计显示,到年时,全市栽培面积达到了40余万亩,平均年产量20余万吨,有7万余农户从事南果梨生产,20余万人依靠这一产业发家致富。
南果梨不愁卖的那个年代,谁家产量高,谁家就赚钱多。果农们为了增加南果梨的产量,调整了种植方式,化肥越施越多,农药越打越多,结果产量上来了,品质却下降了,当南果梨真正成为我市东部山区的支柱型产业时,失去了本质的南果梨也开始渐渐不被市场认可。
滞销、弃管、梨烂树上无人问……痛定思痛,果农们开始探寻南果梨的生存之道。从事南果梨产业的企业家和果农们坐在一起,总结经验,一方面从剪枝、授粉、施肥、防虫、防病等所有涉及到南果梨的田间管理入手提升品质,一方面从打销路、扩市场着手为南果梨寻找出路。相关政府部门也利用多种渠道引导果农,科学种植,提升品质,让南果梨找回原来的味儿,并组织果农参加各种农产品展会,让果农寻觅到更多的外地客商。渐渐地,南果梨产业又迎来了春天。
年末,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于是,这几年,果农们不断抓品质提升,让南果梨回归绿色的原生态种植,大家也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今年南果梨虽然遇上大旱,但梨的品质特别好。产区的果农们纷纷搭上互联网快车,开启了网络销售南果梨的新篇章,精品果卖出了精品价,借助“互联网+”的渠道,南果梨也从鞍山、海城走向了全国各地。
02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无风险运作强村富民
走进接文镇三家堡村,一栋栋有机香菇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山脚下,放眼望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进入棚内,一缕缕食用菌的芳香飘进你的鼻孔,让人感觉到十分的享受……
9月20日,记者走进食用菌种植户鲍春辉的大棚,她正在指导雇工采收蘑菇。鲍春辉指着采收装到筐内的蘑菇告诉记者,这栋长米,宽8米的大棚,投放食用菌棒1.7—1.8万棒,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采收,每次采收蘑菇多斤,边采收边送往合作社,整栋大棚的蘑菇采摘完后算账,合作社按收购价付现金一次结清,一份一厘都不差。最为放心的是,每年合作社都是按时给种植户提供食用菌棒。只要你付得起辛苦,钱是不愁挣的!说到这里,鲍春辉会心地笑了。她说,从年开始种植食用菌,初期还有些担心,但是种植了一段时间后,尝到了种植食用菌带来的甜头,就从最初的3个大棚增加到现在的5个大棚,每年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鲍春辉接着说,一般情况下,大棚投放食用菌棒的时间都在4月中旬左右,到10月结束,一茬下来共采收6次。每栋的总产量都在1.8万斤左右,市场行情好的话,收入就不用说了。如今这些小小的蘑菇不仅成了鲍春辉的宝贝,更是三家堡村大多数村民的“心头肉”。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了三家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了规避管理弊端,将食用菌种植业向深度发展,村党支部引进科学管理技术,结合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公司+超市+基地+农户”的商业模式。在管理上,公司采用“五统一分”的运作方法,“五统”即统一购买土地(公司出资从农民手里将土地流转过来)、统一安装大棚、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一分”是指将安装好的大棚无偿交给农民,分户管理,菌棒由村提供。这样,农民自己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只需付出劳动力就可以创业,既不承担风险,又能有稳定收入。经过整顿改革后的九龙川有机香菇,获得了深远的发展,现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互联网++加工分红”的经营模式,三家堡村村民纷纷加入到有机香菇种植大军中来。据了解,三家堡村目前拥有生产基地6.85公顷,种植规模达到了多万棒,年产食用菌吨,年实现收入.05万元。生产的食用菌(香菇)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九龙川成为沃尔玛超市东北地区唯一的食用菌直采集地,九龙川香菇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三家堡村党支部在有机香菇这条产业链上,提出“立足食用菌、开发山野菜、巩固中草药、永葆青山在”的口号,规划在香菇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相关性产品,提高品位,努力闯出一条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等,加快农村绿色生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早日变成金山银山,推进全村经济再上新台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来源:海城市报千山晚报
作者:徐天宇张文金志岩凤阁
摄影:赵子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晓艺
大家都在看
·头条丨厉害了我的大海城!今非昔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