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以“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同步文明、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步提升”为着眼点,以“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全员文明、全域文明。
一、在人居环境方面,坚持以“美”建村,让旧村落融入现代美,富有新特色。
人居环境美起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体现,更是农民有更多获得感的物质基础。海城市把人居环境美起来做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突出特色、因村施策。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修订完善了“多规合一”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结合市域地貌呈现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特征,在东部8镇突出建设生态旅游型、果品采摘型、观光农业型镇村;
在中部10镇区突出建设服装商贸型、将军故里型、电子商服型、传承古韵型、棚菜生产型镇村;
在西部9镇突出建设鱼米之乡型、温泉度假型、田园风光型、湿地生态型镇村。建设中不搞千篇一律、千孔一面,积极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
(二)是优化设施、改善环境。深入实施镇村“六化”工程:
①实施绿化工程。实施村屯、沟渠、河流水库、公路、园区、校园、镇政府所在地七大类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造林1.4万亩,植树.6万株,实现绿化全覆盖;
②实施硬化工程。全市各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采用简易硬化铺设;
③实施净化工程。探索实行了农村垃圾“3+4”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农户、保洁员、村委会3个主体的作用,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完善了农村垃圾处理运行经费进行补贴机制,实行大村每村每年补贴6万元,小村每村每年补贴5万元。
④实施亮化工程。在全市个行政村安装电源路灯和太阳能路灯,路灯位置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并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合理设置开启、关闭时间,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⑤实施美化工程。实行“猪圈、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五进院,适当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环境改善性需求较强烈的农户提高院落建设标准。
⑥实施管理优化工程。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共建立27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将农村纳入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统筹城区教师定期到镇村中小学任教,让城乡居民的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城区医生轮流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坐诊服务群众,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整合城建、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建设资源,形成村民自建、上级帮建、社会共建,省、市、镇、村、户五级联动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市建成农家乐特色村71个,古韵水乡、湿地文化、棚菜生产等特色村32个。形成了西柳中国商贸城、南台国际皮革皮具城、牌楼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腾鳌工业园区等国内外知名的村镇经济产业集群,带美、带富了近百个村。
二、在乡风民风方面,坚持以“德”为魂,让百姓家吹进文明风,形成新风尚。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根基,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道德支撑。
一是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连续举办了五届道德模范、“海城好人”颁奖典礼,选树了名各级各类的先进典型,其中5人入选“中国好人”,3人入选辽宁好人,全市公交站点全部张贴“海城好人、道德模范”宣传画。
二是用“一约四会”约束。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一约四会”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坚持持续开展道德评议、文明劝导、调解纠纷等活动,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目前全市有“一约四会”议事成员人。
三是用志愿服务带动。制定了《海城市志愿服务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培训、管理等制度;深入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邻帮邻、亲帮亲、友帮友,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邻里守望、情暖乡村”志愿服务;成立由志愿者构成的百名文明监督员、百名文明创建网格员、百名文明评议员的“三百队伍”,动态实时听取群众心声,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用好家风好家训影响。组织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征集等活动,每个“妇女之家”设立“最美家庭”光荣榜,光荣榜常设常新,让群众天天看得见、随时能参加、不断受教育。连续三年开展“晒家风、晒家训”活动,通过宣传家风家训,使好家风好家训广为人知;通过抓践行,使好家风好家训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抓传承,使好家风好家训编入《家庭教育读本》,融入到学生课本、课堂。
五是用评选评议深化。全市深入开展“五大创建”活动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建立了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农户参与其中,全市共评选星级文明户余户。各镇区从文化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优秀村官、道德模范·海城好人四个层面挖掘乡贤人,建立了新乡贤资料信息库,利用善行义举榜发布好人好事、凡人善举。
三、在文化生活方面,坚持以“娱”怡情,让农家人乐有所得,展示新形象。
坚持把文化生活美起来作为农民素质提升的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四个五工程”,全市实现综合文化站,乡村少年宫、农村文化广场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书屋建设,在全市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队等地共建立图书馆分馆流动站7处、个农家书屋,为基层配发各类图书8万余册。
二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从年起连续四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非遗百场展演,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市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达到4处,省级文保单位达到9处。
三是创新形式增强感染力。打造全国第三、县级唯一、拥有10万粉丝的“海城学习汇”白癫风如何治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