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方城市相比,海城冬短夏长,季节变化不大,而在四季之中,尤以春季最富内涵。春天的海城,就是一部厚重的巨轴长卷,令你读不完,品不尽,思长久。
海城有画。诗人赞曰“沿街垂丝摇古榕,依河绽蕊赏花香。一林翠碧闻啼鸟,十里清幽看画廊。”寥寥四句,绘尽海城独特风韵。海城春天多雨,那斑驳古朴的老街,龙津河上的石桥,蜿蜒苍翠的青山,一切尽在飘渺细雨之中。叫上一辆三轮车,让它载着你在大街小巷穿梭,沥沥细雨打在车篷上、地面上,临街的商铺一晃而过,你俨然在音乐的伴奏下,徜徉在这座千年古城秀色可餐的画卷中。若是雨后的黄昏,偕三五好友登大面岭,纵目俯瞰,北有莲花秀峰、青年水库,南接沃野平畴,整座县城如翡翠般镶嵌在大地上。“峰清水碧天蓝,陆路畅八方,更有高楼拔地,雅苑翠斜阳。”这时,你简直就要质疑,当年如果苏东坡是被贬到海城,而不是惠州,那他就该写下“不辞长作海城人”佳句了。
海城有诗。这里是诗的家园和乐土,且不说“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前辈作家诗人钟敬文,“莫回顾你脚边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朝霞”的军旅作家诗人丘东平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单说海丰悠久历史和秀丽风光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由衷赞叹。“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更喜林丛渔唱晚,凭栏何处不欢欣”,这些咏史绘景的诗句,在海城的公园景点比比皆是。人因诗而不朽,景缘文而秀美。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海城人民正是如此,他们“诗意地栖居”这片热土,不仅写有字之诗,更是豪迈地书写无字之诗,他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在天地间写下壮丽诗篇。
海城有歌。去县城老大街瞻仰马思聪故居,你会感受到海城歌的厚重。故居位于古巷深处,麻石铺地,屋宇斑驳,院落中一株兰桂树郁郁葱葱。正门上方悬挂“马思聪故居”牌匾,大厅两边厢房贴有民政局发的“光荣之家”门联。正厅墙上,音乐大师照片凝重而深沉,一曲《思乡曲》回旋跌宕,绕梁不绝,述说海外游子思念母亲,心系故园的赤子情怀。虽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烟尘风雨,这支传世经典却仍具有强烈震撼力。小巷不远处,依稀传来市井喧嚣,而故居内却是静谧无声,让人似乎感到,这种安静是特意留给音乐大师的,因为在海城人民心中,马思聪从来就不曾离去过,他的音乐作品早已浸入每个市民生活中。尤其是近年来,当地举办的“广东省(汕尾)‘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更是成为一件音乐盛事,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海城有韵。这个韵就是历史底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海城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红场红宫,彰显的是心系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人胸怀;海丰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展现的是从海陆丰农民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数十几年的红色斗争画卷;还有陈炯明、丘东平、钟敬文、黄鼎臣等仁人志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最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是五坡岭上方饭亭,一饭千秋,正气浩然,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演化成中华民族永不衰败的民族之魂。多年前,文天祥率兵勤王,在此兵败被俘。元朝皇帝爱惜人才,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穷尽所有手段,许以宰相高位来苦苦劝降文天祥,都遭到严词拒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临刑之日,文天祥向南跪拜,慷慨就义。历史记住了这位民族英雄,把他的诗文编入中学教科书,把他的事迹视为精神瑰宝。如今,五坡岭下矗立起一座大型文天祥纪念公园,供市民参观旅游,而紧靠五坡岭的百年学府彭湃中学,更是依托这得天独厚人文资源,秉先辈之传统,承英烈之忠魂,引领莘莘学子励志求学,逐梦未来。
海城有味。来到海城,你会强烈感觉到这是一座处在舌尖上的城市,民以食为天,正是对海城最深动的写照,海城人爱吃会吃,较之于其他地区尤为突出。工作之余,海城人最佳的去处就是酒楼茶肆,每当落日黄昏,华灯初上,酒店门前俨然大型停车场,停满前来就餐的车辆。酒店内,觞筹交错,雕盘绮食,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加排场”(海丰方言)。海城美食,海鲜山珍,南北风味是应有尽有。海城人喝酒注重品牌,大多喜欢进口的蓝带、轩尼斯,内地的五粮液、茅台酒。我玩笑地自诩美食家,常常邀上三五朋友小聚。有一次,一位受邀朋友说“我不会喝酒。”我便劝到:“这有何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娱乐,在美食。”时下喝酒,早就是一个名目,人们借此在席面上交流感情,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世人爱喝酒,是因为酒与美食相伴,是一种人生享受。宋代诗人秦少游就有“秀色可怜刀切肉,清香不断鼎烹龙”之佳句,试想生活中若是少了美食,那将会缺少多少精彩和乐趣。美食作为一种文化,是与酒和民风习俗有着深远渊源的。清代朱锡绶在《幽梦续影》中写道“对酒不能歌,盲于口”。而今世逢兴盛,国富民殷,如意之事接踵而来,更须有酒樽相伴,海城美食之妙怎能说得完?
海城有画有诗,有韵有味,数有的核心实为“一有”,那就是有勤劳智慧的海城人民。岁月悠悠,历史云烟随风而去,如今,这座千年古邑在阳光下、春风中,在粤东大地上愈加显得风情万千,富有魅力。
春沃桑梓,醉美海城。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