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温州东南海岸线的梅头,现称海城,最近,这里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整洁了,道路平坦了,空气新鲜了,河水变清了,村村有绿化,百姓安居乐业。特别是位于海工大道东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滨海园区的基础上,开拓了崭新的金海园,这里规划超前,各配套设施拔地而起。更重要的是浙南产业集聚区的中心落户这里,海城,不再是原来的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宏大的拦海围垦,继续再造一个新温州,转型中求发展的卫浴行业,继续产生强劲的发展态势。使这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充分分享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
梅头,原属瑞安市梅头镇,年8月21日,因温州市行政区域调整,归划龙湾区管辖,辖10村,前岗、后岗两个居委会。(年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至今)。西南与场桥街道为邻,东南面海,东北与天河街道接壤。总面积14.7公里。人口均汉族,距市区13公里。
据弘治和万历年间《温州府志》记载:在明·嘉靖元(年),梅岗属瑞安县崇泰乡五都。从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明·中后期属永嘉县华盖乡一都,自清朝直至民国6年(年)属东区(永强区);民国20年(年)属瑞安县第一区为前岗、后岗、埭川(头)三乡;民国24年(年)三乡与海安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32年(年)从海岗乡中分出称埭岗乡;民国35(年)至建国前夕属海岗乡;年8月设置梅头乡;梅头片村地名,原名梅岗。分前、后两岗。前岗包括邱宅、石坦、屿门、上涂4个村,后岗包括东门、中村、西一3个村,埭头、东溪两个自然村,共9个村。年8月从梅头乡中分出埭头、东溪两村;从海安乡中分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设前岸、后岸两村,共六村组成埭头乡。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与场桥乡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置梅头乡;年称梅头管理区;年称梅头人民公社;年置梅头乡人民政府;年撤乡设梅头镇人民政府;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设置梅头办事处。年8月21日设置梅头街道。
梅头属平原水网地带,海岸线长约4.2公里。境内河道纵横交错,东北以三甲浦为界,中有永清河、东门浦、梅头浦(西一),西南又以场桥浦为界,故水源充沛,灌溉运输方便。为确保农田不受涝灾,永清河、东门浦、梅头浦和下游出海初,各建有二孔挡潮、排涝闸一座。在沿海营造防护林10万余株。年冬,完浚了一条人民河贯穿南至场桥浦,北至三甲浦。年12月境内又开挖一条中心河,东接下潭河,南通前岗河流,西接塘河流域,北通永清河。防涝抗旱,有效地保障了农业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梅头海岸线较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故有土地库源之成。年梅头公社党委通过围垦海塗一万亩的决议,春,海塗围垦万亩工程正式上马。梅头人民以憾山填海精神,发动青壮年男女,开山运石填海。历经20多年艰苦奋斗,在下洋山采石,用抛石船利用潮候运输抛石。年8月21日17号强台风袭击梅头,境域沿海堤塘全线崩溃。灾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立即开展堤塘重建工作。年9月,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境域东海之滨堤塘设计为20年一遇,堤塘断面、加高加宽。仅用11个月全面修复,终于实现“梅民立下移山志,誓叫东海献粮田。”的豪言壮语。年春,垦区开发养殖花蛤、文蛤、对虾、蝤蠓等水产类。年10月,天成和丁山一期围垦区纳入温州市归划用地范围。现海工大道的新工业园已经拔地而起,形成规模。
梅头民营经济和产业,主要有五金水暖、标准件、、电器等为主。拥有“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被中国五金陶瓷洁具协会授予“中国五金陶瓷洁具之都”称号。
农业主产:水稻、蔬菜类。副业为海洋捕捞及沿海滩涂养殖、捕捉等。梅头故有“渔汛一日二潮鲜,农田一年四季熟”。有鱼米之乡俗称,“饮山水,吃鲜鱼”的民谚,自古梅头虾虮闻名全国各地,远销海外。
交通方面,80年代初,自塘(下)梅(头)公路建成后,本镇是终点站,内河航道可通温州、瑞安。年9月8日,永强大道建成通车,永强大道北起机场路口,南经海滨、永中、永兴、沙城、天河等街道,连瑞安塘梅公路接国道。自年间滨海大道建成通车。连接海城各要道,南至瑞安北接温州。现交通已四通八达,快捷便利。温州市区划的调整扩展了龙湾区发展的空间,加快了地方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对梅头的经济社会和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2轻轨在这里要设站建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在这里落地生根,这颗冉冉升起的“瓯江明珠”,在不久的未来必将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梅头的地名,因该处山岗曾梅花盛开,古取梅花首字,意寓此处生态良好,追尚文化,五业兴旺,是个宜居益寿之地;头,意思为开头,起头,头目等,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展现了地方群众创业拼搏的精神所在。
现向你介绍各村的基本情况。
东门村
东门村,东有眠牛山、琴屿山、长沙山、长蛇山、老鼠山;南与前岗山的东山(又称横山)隔河相望河称下潭河、周边田垟称下潭垟;西南与邱宅村隔中心河相望,并有飞来屿小山,古城墙依山而建,包山在内;东北有弥勒、瓜娄、王坟山,与中星村接壤。新中国成立初,东门、中村合一村,曾称东门外村。年分设两村时,以地处后岗堡城东门而得名。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大部由种植大户承包。有从事滩涂养殖和下海捕捞作业,现在民营企业和个体工业发展迅速;
该村能人辈出,出现和走出了许多知名企业。其中有胡姓青年企业家创办的集团企业稳中求进,发展态势良好。
地方产业以生产卫浴水暖器材为主,电器墙壁开关、五金紧固件等产品为辅。村内建有康乐亭、牛山亭等公共活动场所,有占地约平方米的老人公寓2处。建有东门大桥等。
中星村
中星村,现村委会驻地海工大道,岑歧山南麓。全村户,人。原耕地亩,山地亩。钱、王姓人口居多。同时有林、董、朱、邱、戴等30多个姓氏村民居住。年称中星村;年称中心农业社;年称中星大队,后改为中村大队;年因重名仍称中星大队;年置中星村委会至今。
旧志载;中村座落于后岗原城堡中心点,故名:中村。始居董姓,原籍江西临川,宋度宗·咸淳二年(年),迁居温州朔门;后于元统二年(年)自永嘉十二都甘岙(今瓯海区茶山山根)迁来,第五世董文管(生于年)当时仅24岁,率宗亲始居梅岗沙堤(现中星村)属梅头第一世,至今已有年居住史。
历史上,董姓先祖第一世:董煟(公园-7年),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江西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人。绍熙四年(年)进士。
现规模宏大的海城洁具生产基地落户该村。
西一村
西一村,东南与中星村相邻,南与石坦村隔河相望,西南与屿门村隔河相望。繁荣北街一段又与上涂村、屿门村相穿插。全村有耕地.5亩,其中水田.5亩,旱地亩。农田由种植大户和外来人员承包经营。村民中近50户从事滩涂水产养殖。常住户共有94姓,其中涂姓、陈姓居多。小北门一处称为“廿四姓”,以宋姓迁居时间久。
西一村原称西门村,以地处后岗堡城之西门而得名,高级社时期改为西一村。原是梅头乡(公社)政府所在地,有寓梅头第一之意。民国及以前有一半地方为永嘉场属地(老辈传说,明朝永嘉场张璁在嘉靖朝为相时划定,以穿城而过的河流为界,北岸东起中星林宅巷,西至城外上林桥止,南岸仍属瑞安)。梅头乡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设前岗石坦村,后迁西门村河南岸大屋,称老乡。年左右,迁后岸供销社西弄堂内3间3层楼里。年,迁址上涂村。
西一村有民营企业百余家,以生产水暖洁具、汽摩配件、标准紧固件和墙壁开关、高档电器为主,其中上规模企业有温州精艺洁具有限公司、浙江摩玛利洁具有限公司、温州海米特集团公司、浙江中克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温州裕泰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等。
西一村是海城百年来商业最繁华的村庄。从年到年,梅头仅有的一家集体商业梅头公社供销合作社,坐落西门头天灯巷西,西门头是全公社涂头鱼货和近海鱼货唯一的贸易地。改革开放后,老城河填塞成城河路,为人民路、城河路交叉的十字街,商业繁华。后改建颐寿亭为商业大楼。现西一农贸市场是海城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场。
东溪村
东溪村,南与埭头山界、屿门、石坦、中星接壤,西南与埭头村隔河相望,东、北靠大罗山,西与瑞安市塘下镇场桥陈岙村接壤。原沿用东岙名称,而《姜氏宗谱》作东溪。年创办东溪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用“东溪”。年,县地名普查。年,瑞安市编修地名志时,改用东溪。东溪村原名东岙村,因村落位于大罗山南东,上有西岙、中有陈岙(今属塘下镇场桥境内),其位在东,故称东岙,合称东陈西岙。全村有耕地.58亩(不包括山地亩)。常住户以姜姓为主,有多户,约占全村总人数的83%。其余有涂、蔡、陈等67姓居民。
东溪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年5月,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是梅头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村庄之一。
东溪村有民营企业多家,以生产标准件为主,还有生产水暖洁具、高档门锁、电器墙壁开关等行业。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温州市创新标准件厂、松日电气、浙江美克通用电器有限公司等。
东溪村于年建有科普生态公园,园内7棵大榕树群为新中国初种植。在龙大溪坑山脚建有蓄水池,容量吨以上。罗梅公路、塘梅公路北线经过村中。龙大溪上有18处依稀可辨的水碓基遗迹,有马鞍山、大猫洞、金鸡洞等10多处小景点。有姜氏宗祠及碑群(合石虎),为原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龙湾区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旧村面貌比较陈旧,急需抓紧进行旧村改造,以造福百姓。
上涂村
上涂村,俗称上台头,东南与屿门村接壤,东北与西一村隔河相望,西与埭头村、石坦新村、邱宅新村部分接壤,为海城街道办事处驻地。全村有耕地.4亩,水田.4亩,旱地亩。其中余亩水田由本地人与外地人筹建3个农场承包经营,其余的由本地村民分散承包种植。
上涂村是红色革命老区。全村常住多户。有回族2户。村中涂姓为大姓,约占全村总户数65%左右,尤、沈各为5%。还有陈、张、钱、李、林、邱、王、黄、戴、蔡、郑、姜、方、朱、池、董、何、余等,共79姓氏。
全村有民营企业多家,以生产水暖洁具和五金标准件为主。3年,村内建成水暖专业街区,有余家经营户进入市场经营。7年扩建。村内有占地面积23亩的老汽车站,始发车辆可通全国各地,但是目前规模已经不适应城镇建设发展。年,建邮电大楼一座,占地10亩。上涂村原有镇岗桥,是梅头排涝入海的主要枢纽之一,陡门边一棵数百年的大榕树,是村民纳凉处所,并建有河心亭及老人公寓数幢。6年,村民建“仙踪亭”于仙人脚迹泉旁,以纪念涂姓先祖创业历程。
现广场路的中小学、幼儿园集中,教育空气浓厚。
邱宅村
邱宅村,为梅头邱姓始祖建,故以邱宅为村名。西北为石坦村,东、北与中星、东门隔中心河相望,南靠前岗山,山南有小村称前山村(自然小村落)。另有邱宅新村坐落南岸垟,今上涂村的北面,北与屿门新村隔河相望。有常住户近0多户,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该村是海城街道生产水暖洁具产品发祥地,由管姓企业家民营企业首创。
年,管茂智等人创办梅头五七机修厂,逐渐发展,成鸿升集团公司,产品辐射海城周边瑞安、瓯海、龙湾等地,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全村有水暖器材、卫生洁具企业余家。该村从事滩涂水产养殖、浅海近海捕捞等渔业户50多户。水田由何继禄、邱上木、李华良等人建农场承包经营。村内建有利民亭、夕阳红等多处场所供村民休息娱乐。有占地平方米的老人公寓,余老人入住。在前岗山西北,建邱氏宗祠,百米以内称祠堂山。
石坦村
石坦村,在前岗中路段的西南。村落形成至今,保留一方小广场,由条石板铺成,遂名石坦村。老村西北与屿门村为邻,仅一巷一墙之隔,北与中星村、西一村隔河相望,东南与邱宅村相邻,同为一墙一巷之隔,甚或共屋连栋、一屋两村。新村在南岸垟,在上涂村和邱宅新村之间。 全村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均由种田大户承包种植。常住户多户。除1户丁姓为回族外,其余均为汉族。村内涂姓约有多户,占总人口的37.78%以上;陈姓多户,占16.93%;余有戴、黄、周、杨、陈、林、钱、张、王、邱、徐、郑、虞、李、朱、肖、赵、董、章、何、姜、洪等,共84姓。
石坦村有民营企业余家,以生产水暖与电器产品为主,也有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温州海霸有限公司,年产值超亿元。 石坦村人民路南段和海城路中段相交处,是目前商业最繁华地段。位于镇前街后面的新村,错落有致,规划整齐,环境优美。
屿门村
屿门村之南,原有上峒屿、下峒屿,两山之间如门户,故称屿门。方言,屿、社同音,二字混用。年至年间,瑞安市修地名志定为屿门。西南、西北为上涂村,东南为石坦村,西北与西一村隔河相望。新村点在北岸垟,北连大罗山南麓,塘梅公路复线和罗梅公路靠山沿村而过。西与石坦、中星、东溪等村插花地接壤,西南与上涂村、邱宅新村隔河相望,东南与西一村接壤。
全村有耕地亩,水田.7亩,旱地亩。常住近户。涂姓为大姓,约有近余户,占全村总户数67.15%左右,戴姓约有70多户左右,另有陈、钱、张、黄、林、王、邱、李、郑、董、姜、蔡、余、朱、瞿、吴、宋、叶、何等,共85姓。
全村有民营企业多家,多为家庭企业。其中有陈金明兄弟等人合股创办的浙江明泰标准件有限公司,产值超数亿元。企业以生产标准件和水暖器材等产品为主。此外,还有汽车、摩托车配件等生产、加工或经商、运输等行业。屿门村建有老人公寓5幢,集中老人统一居住和管理,使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位于龙瑞大道的屿门村的水暖市场是目前海城最大的洁具卫浴市场,引来大批河南、安徽、贵州等地为主的企业和个体户经商。
埭头村
埭头村,宋乾道年间(~),为拦陈岙溪坑水注入石岗陡门,修建水埭(土坝)。后人在埭之首建村,故称埭头。东南处为上涂村,东北为东溪村,西南西北与瑞安市塘下镇场桥接壤。全村有耕地亩,其中水田1亩,旱地亩。常住户0多户。全村从事海涂养殖有10多户,多亩水田由余金土、张德宽、张德银、张德贤等人承包经营。
埭头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吴阿法,于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崇友为第二任书记,组织农民协会,民国30年()12月,被日寇枪杀在文成大峃。埭头村原以湮沟河为界分为前岸、后岸。年至年设乡时,称前岸村、后岸村。前岸张姓为多,后岸陈姓为多,张、陈两姓共多户,占总数约85%。
埭头村有民营企业多家,以生产墙壁开关、卫浴洁具、标准件、汽摩配件等为主。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浙江龙胜电器有限公司、温州市红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松洋电工实业有限公司等。老工业城的工贸路商业繁荣,人气很旺。
埭头村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运输以内河客轮、货轮为主,今主要是陆路货物运输。有梅头至瑞安、永中至瑞安、梅头至塘下、梅头至温州等汽车客运线路经村而过。村里小学幼儿园众多,解决了孩子就近入学问题。
现在锦瑞街非常繁荣,和改建完成的新市场,托起该村的商业新亮点。
东成村
东成村为移民村。年文成珊溪建造水库,文成县汇溪乡6个村各有一部分村民迁移组成。邱宅村划出东山下田块54.2亩,兴建住宅小区。该村东南为前岗山,西、北与邱宅村接邻。年,有常住户多户,有耕地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亩,粮食作物面积亩,总产值万元。东成村建村后,家庭工业逐渐起步,政府政策优惠,山民在此适业安居,融入海城大家庭。
(材料提供王锡尧等、审核:张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