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城天气
海城美食
海城房产
海城医院
海城新闻
海城交通

海城尚氏宗谱揭开尚可喜家训

直接点击日期后面的“满族文化网”   无论尚可喜的功过后人如何评价,就尚氏族门而言,因为有了尚可喜,尚氏才得以门第显赫,后人中才能有很多人为官。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尚氏家族人才辈出,这与尚可喜于康熙十四年(年)亲自立的《尚氏宗谱》中的家训不无关系。

  被逼无奈叛明降金

  与孔有德、耿仲明不同,尚可喜的叛明降金多少带有一丝无奈。确切地说,他是被“逼上梁山”的。

  尚可喜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原籍山西。尚可喜的父亲是明朝一名职位低微的军佐。明朝末年,朝廷和后金在辽东一带频频交战,尚可喜的父母均在战乱中丧命。在困境中,19岁的尚可喜入伍了。入伍不久,尚可喜驻守的皮岛就发生兵变,在局面失控的情势下,小军官尚可喜挺身而出,斩杀祸首,力挽狂澜。尚可喜因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很快晋升为广鹿岛副将,成为东江总兵官黄龙部下亲信将领之一。

  天聪七年六月十九日,皇太极派遣贝勒岳托、德格类率万余精兵,以孔有德、耿仲明两人为向导,攻打旅顺。尚可喜率兵援救不及,他包括妻、妾在内的数百亲眷不甘被俘,全部投海殉国。

  而尚可喜的立场,却因为一件事情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突兀的转折:曾是皮岛兵变幕后主谋的将官沈世魁,避过风头之后,居然升任了皮岛总兵!他自然想要同尚可喜算旧账。这时候,部将王庭瑞、袁安邦等大进谗言:尚可喜拥兵自重,坐视明军败亡而不救。就在尚可喜遭灭门惨祸悲痛欲绝之际,沈世魁设下一条毒计,他急急传令尚可喜即赴皮岛。顶头上司急急传唤,实际是要杀他灭口!尚可喜逃过一劫,又遭沈世魁毒计,他上奏朝廷,诬告尚可喜割据广鹿岛要背叛朝廷,此时的尚可喜被逼入了绝境,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后金汗国。

  天聪八年四月十日,尚可喜抵达沈阳。皇太极率领诸贝勒与满汉群臣出城十里相迎,欢迎仪式一如孔、耿等人前来归降之时。十五日,授尚可喜为总兵官,赐敕印。并宣敕说:尔副将尚可喜原系明臣。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今升尔为总兵官,给以敕印。功名富贵,远期奕世之休;带砺山河,永无遗弃之义。凡有一切过犯,尽皆原宥。尔宜益励忠勤,恪共乃职,勿负朕意。

  尚可喜感恩涕零:“誓竭力图报于将来也!”

  尚可喜的军事才能在后金得以充分发挥,他的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他自己因此很快升迁至总兵,然后又被封为“智顺王”。年,也就是尚可喜40岁那年,他随清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八旗兵入关。他和他的部队足迹遍及十余个省,征战七十多次,为清王朝最终征服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汉军八旗有八大姓之说,尚姓就是其中之一。大清建都北京之初,为清军“开路先锋”册封王位,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又被皇太极赐金册、金印。不久,尚可喜奉命同“靖南王”耿仲明进攻广东。攻陷广州后,他镇守广东长达二十余年,直至死在那里。

  史家讲,清初几个不显眼的明军校尉,一旦投清,便施展其才能,以至成为清主力,挂王称藩。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史论纷争不一,然而,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要是有助于历史的前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应该是给予肯定的。

  修谱立训教育后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宁省社科院和辽宁大学学者李治享、孙文良在考察清平南王尚可喜的历史遗迹中,在尚氏的家乡辽宁省海城县发现了一部《尚氏宗谱》。该谱始修于尚可喜本人,尚氏于其逝世的前一年曾为已修成的宗谱作序,并有满汉合璧的“平南亲王之宝”的官印。《尚氏宗谱》一修谱就是四世祖尚可喜于康熙十四年(年)亲自立的,那时他已经71岁了。

  其后,他的子孙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乾隆十七年、五十六年续修三次。伪满康德六年()又再次续修,这次续修扩充了自乾隆五十六年至伪满康德六年共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宗族人口,世系分明,井然有序。

  《尚氏宗谱》以尚可喜为中心,首叙“先王遗训”,次叙“先王实迹”,上溯三代,下则以其三十二个儿子为系统,分支入谱。据推算,这部《宗谱》,自尚可喜的父亲尚生始,上起明嘉靖十四年(),下迄伪满康德六年(l),共记载了尚氏家族四百余年的历史。

  该谱并附有以编年体裁记载尚可喜一生事迹的《元功垂范》一书。此书作于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在世,曾向作者澹归和尚提供了他本人和家世的情况。乾隆三十年,张允格续修该书,又增补了自尚可喜撤藩至归葬海城这一段历史,使之记叙完整,首尾始终。《尚氏宗谱》的最后一次编修是从年开始的,历时4年才完成。尚氏家族初创家谱时,全家不过百余口。而至年粗略计算家谱中已续入近1.5万人口,到现在家族人口估计已近5万人。除聚集在海城以外,尚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

  尚氏家训在《尚氏宗谱》中都有记载,分为《定训》和《遗训》两部分,其中,《定训》有13条,是尚可喜创立家谱时所定,《遗训》为尚可喜完成于清康熙十五年(年)。对于家训,尚可喜后人在修谱时曾指出,尚氏祖训教人以爱国爱家,修身勤劳,约己延福。尚可喜在《定训》里告诫子孙要多读书,“后世子孙众多,务须立志读书。”

  尚可喜还告诫后世族人要“孝亲”。在其遗训中特意提到:“二位母亲在堂,各已年高,尔等务宜竭力孝顺,早晚慰问。”对于众多儿孙如何相处之道,尚可喜也早早就作出了规定:“兄弟长幼,务宜和气往来。人知爱其父母,则知爱其兄弟矣;知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盖兄弟、家族与其自身,如枝叶之附于根干,同气连枝。”

尚小云被逐出族门   尚小云是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可喜的后裔,可他却被逐出族门,足见祖训之严格、家教之严厉。   尚小云生于年,卒于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尚小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朝广东清远县县令,为官清廉,没有给后人留下殷实的家财。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在一家王府担任图书管理员。   年元月7日,尚元照和妻子张文通的第二个儿子诞生在北京北城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的一座大杂院里,他就是尚小云。尚小云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之后,又有了三个弟弟。因为庚子战乱,尚家由小康沦为赤贫。尚小云5岁时,父亲撒手而去。因家境贫寒,母亲张文通靠缝补衣服养活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接着,家中又频遭变故。起先,大姐和四弟先后染病,因无钱医治相继夭亡;大哥莫名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从此再无音讯。   大哥走,大姐死,尚小云一下子就成了家中长子,因生活所迫辍学。母亲带着他和三弟遂拜京剧名艺人李春福为师学戏,因为他身体孱弱,母亲叫他学武生,也锻炼一下身体。后来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能打能翻,火炽勇猛,独坐了头把交椅。   尚小云初学老生,又学小花脸,再改学武生,最终选择了旦角。尚小云的旦角师傅是唐竹亭,脾气极为暴躁,所以有“唐扒皮”的绰号。尚小云虽然天资聪慧,但也没少挨打。尚小云曾因在排练《落花园》落腔有误,被唐竹亭老师用戒尺插入右肋下腹部,由于送医及时,尚小云的命总算保住了。肚子上的伤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好转,但这次伤害给他留下了打嗝的后遗症,终身未愈。   尚小云十四岁膺选“童伶大王”,名动京华。嗣后十余年,敏思苦练,精勤求艺,终成一代宗师。于上世纪30年代,名列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他在近60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上世纪30年代末,他又在北京自创“荣春社”科班,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京剧人才,为京剧事业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实,尚小云早就被逐出尚氏族门了,他曾到海城老家寻根问祖时,被撵了出去。   当时,尚小云可谓名满京城,享誉海外,为什么会被拒族门之外?原因是尚氏家训里曾明确表示,后世子孙务农、经商都可,但绝对不可以成为有辱家门的“戏子”,所以尚小云当时被逐出族门,不许踏入半步。现在看来,尽管这样的家规是受到了封建社会糟粕思想的束缚,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尚氏家族的家教之严。   尚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   在尚可喜的后人中,虽然经历了“削藩”的波折,但仍有许多族人为官。《尚氏宗谱》记载,尚可喜一生共养育了33个儿子,33个女儿,长子尚之忠一出生就过继给尚可喜兄长尚可进,故谱书只列举了32子。这32个儿子大都在军中任副都统以上的军职,其中以世居京城的第七子尚之隆一脉尤为显赫。   尚之隆是尚可喜夫人杨氏所生。顺治十五年(),13岁的尚之隆与和顺公主订婚,被晋封为和硕额驸。康熙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康熙三十年晋封为内大臣,赐黄马褂。康熙四十一年晋封为管侍卫内大臣。尚之隆很得康熙帝宠信,曾得到他亲赐的匾额对联等物。这一脉因和皇族联姻,其后裔世世代代缙绅联绵、簪缨繁续,一直到清末,极尽显赫之荣。   到了近代社会,尚氏家族也不断涌现名人。尚可喜第八世后裔尚其亨是很受慈禧和光绪帝宠信的干臣。年,尚其亨和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回国后对慈禧和光绪帝陈述了适应国际形势,革新政治,实行宪政的必要性。其中许多意见被慈禧采纳。尚其亨的长子尚九由慈禧做媒,娶肃亲王善耆之女和硕郡主为妻,被称为和硕郡主额驸。他以三品衔花翎即选知府分省补用道的身份,在其父出国考察宪政时,又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随员身份随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文史馆工作。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和他交往甚厚。   新中国成立后,尚家同样可圈可点,如尚世武曾任外交官,尚世铉是北师大物理系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很有成就。尚世南在钢铁冶炼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津贴……   由于尚可喜出生在海城,历史上堪谓显赫人物,他的家族繁衍于此,四百年来,支系繁而不乱;族间一直不通婚;由封建贵族到平民,长幼有序,家教堪常。目前分布在国内外的尚王后人有五万人左右,仅在海城就有两万多人。   从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和尚王诞辰,全国各地的尚王后裔都派代表在尚王陵举行祭祖活动。尤以年尚可喜诞辰周年的纪念活动最为壮观,来自中国社科院、辽宁省社科院及国内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60多人举行了“清平南亲王尚可喜学术研讨会”。   在三藩之乱中,73岁的尚可喜病死于广州平南王府。康熙二十年,后人遵遗嘱把他葬在辽宁省海城东陵凤翔山,传说因墓地风水好而受到当地人的嫉妒和诽谤。康熙二十四年,后人们又把他移葬海城市小新村文安山祖墓,即今址。当时康熙拨银两并赐田产修建尚王陵园及宗祠,派两名闲散佐领(四品)和名士兵专职守墓。整个清代尚王陵园受到政府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地方文物。可惜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墓室塌陷,尚王遗骨暴露于外,墓内珍贵文物荡然无存。年尚氏宗亲第六次修谱告竣,后人开始重修尚王陵园。如今,尚王陵已累计投资多万元。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关切

如果您喜欢本文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chengzx.com/hcyy/106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