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女朋友工作在上海,可能我现在还在广州上班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来上海已经有小半年了。
在金沙江路租了一房一厅的房子,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无线上网。
虽然简陋,但有女朋友在身边,这些就足够了。
当我骑着共享单车从金沙江路沿中山北路过了苏州河,在强家角桥推着车上桥下桥,在大富贵吃了碗小馄饨,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当我坐着67路公交车从普陀区到长宁区,在中山公园的龙之梦购物中心后门停下,在负一楼的家乐福买生活用品。
当我坐着地铁从娄山关路站沿着二号线到陆家嘴,或者从金沙江路坐三号线转九号线到七宝老街。列车进站时总有一股强大的风吹来,站台总是不够凉快。
当我在某个周末的午后在法国梧桐树成荫的街道,从陕西北路到南京西路,经过梅龙镇广场,一路走到人民人场,新世界,到人潮涌动的南京东路。
从交通看两座城市的差别认识一座城市是从它的交通开始,正如在广州享受公交地铁打折那样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在上海体味着公交地铁基本不打折也是理所当然。上海的公交车不算多,车体广告没广州那么动感,站牌是以两条路命名多,比如金沙江路杨柳青路站,读起来比较长。广州的路牌是以地名为主,如天河城,南方日报,客村。广州一个站有几十路车,而上海一般只有两三路车,换乘得比较少,所以上海的公交车基本都做为短线出行的选择。广州的BRT可以说大大缓解了东部交通的压力。
相对公交车而言,上海的地铁更为方便,而最好的是上海的地铁内部有洗手间,但最不方便的一点是世博都过了七年了,安检措施还没取消,上海有15条地铁,旧的路线没有屏蔽门,火车进站时一股强风带着隧道里的腐干的尘埃气息,多少存在着安全隐患,换乘时基本要走十几分钟,人民广场整个地下都是空的,一号线,二号线,8号线经过,绝对的壮观。地铁票价是三元起步,广州是两元起步,平常9.5折,每月十五次后6折。由于空间的有限,广州地铁采用的是上下层换乘,相对方便,不同的站用不同的颜色,用大大的毛笔字写着站名,广州的地铁没有洗手间,所以要方便只能在周边找啦,夏天时在地铁是一种很清凉的享受。
上海的出租车是14元起步,广州的是10元,除了公交与地铁,上海似乎可以更多的选择,上海自行车也很多,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的感觉是很拉风的,自行车王国在上海可以体现,北京,广州,深圳都无法有这种感觉,到处都有人骑自行车,不同的人在上海和谐地过着不同的生活。在街头,经常有豪华跑车在你面前出现也不足奇。本来广州路上很少见到自行车,近些年为了环保,共享单车应运而生。
百年魔都与千年商都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历史不长,但上海见证着百年中国的浮沉兴衰,从殖民地到浦东开发到世博会,每一次大事件都让上海抓住了机遇,文化整合西洋风情与东方神韵,在上海可以找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缩影,法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欧美。世博会是上海的一次大蜕变。国际化的大都市,魔都,很摩登,很情致,也可以很魔鬼。
广州的历史从南越王赵佗开始讲起,番禺的得名,广州做为唯一通商口岸更早接触外来的文化,但广州没有被做为殖民地之一,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着独立,没有香港的西化,明清时期就开放成商埠,十三行,浓浓的商业气息。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孙中山与黄埔军校,黄花岗起义,毛主席与农民讲习所,广州像是一部不屈的抗战史。而广州保留下来的是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看广东。
江南与岭南长三角的上海,吴越之地,鱼米之乡,上海的四季明显,水乡文化,与杭州,苏州都不远,水气氤氲,细雨缠绵,乍暖还寒的春天,凉爽的春夏交界,梅雨季节,炎热的夏季,凉爽的秋天,梧桐落叶,寒冷的冬天。吴侬软语的上海方言。江南的水乡与西洋风情在这里交汇。造就了上海的精致。
珠江流域的广州,湿润的岭南气候,岭南的水乡与江南的水乡有类似,四季如春的广州,气候上只有春天与夏天。并不特别明显,岭南多水果,香蕉,杨桃,柑桔,荔枝,龙眼,黄皮,甘蔗,春天有细雨,多台风,狂风暴雨是经常的事。广东以前曾是流放犯人的南蛮之地,瘴气多,因此,广州的凉茶与饮食都以养生为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资与市井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过弄堂,马路不宽,几乎每一条马路都种了法国梧桐树,老房屋的晾衣架上挂满衣服时的感觉很有生活的气息,令我最为好奇的是这城市街着都有着绿油油的邮筒,无声无息地在路边成为一道不起眼的风景线,这已经不是个写信的年代,但我来了这座城市后逐渐有个习惯写明信片,也偶尔有收到一些从世界的不同角落寄过来的明信片,不同笔迹写着不同的祝福与感悟。这城市的人们喜欢喝咖啡,喜欢情调,不知不觉的小资,新天地,老码头,田子坊,淮海路。这是一座老外与国人和谐相处的城市。异域风情与中国的典雅,汇集成为这座城市的雅致。
南方属火,正如广州城的木棉花(上海是白玉兰),开得火红,一年四季都开满鲜花的城市,到了春节更是满城都有迎春花市,但这花不是华丽丽的装饰品,反而是一些生活用品,广州的市井,在于没有过多的乔装打扮,在于他的质朴,在一个喧嚣的茶楼排队喝茶,一壶茶,两盅点心,和一群老友聊聊天,或者看看报纸,不显山不露水,穿着打扮更是普普通通,广州人喜欢热闹,见到邻居会亲切地说声老街坊,从一个侧面来说,广州的文化是茶楼文化和街坊文化。
美食上海的小吃最为出名的也许是上海小笼,薄薄的皮,里面是嫩嫩的肉馅,透明的是鲜汁的汤,吃的时候轻轻咬一小口,吮吸汤汁后再放进嘴里咀嚼,生煎是厚一点的面皮包子,下面煎得有点焦,里面还是汤汁,吃法一样,上海的小馄饨和广州的云吞是同样的东西,只是云吞更有软一点,上海菜也叫本帮菜,红烧肉,小黄鱼,油爆虾等,比较少吃动物内脏,小南国,上海人家,老克勒都是吃上海菜的地方。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广州的吃是各式各样的,点心,烤乳猪,无鸡不成宴,湛江鸡,盐焗鸡,姜葱鸡,猪肚鸡,那怕是一碗面都有很多各类,竹升面,鸡蛋面,虾仔面,总的来讲,粤菜讲究的是清,鲜,嫩,滑,爽,原汁原味,早餐肠粉,粥,面,中午的烧腊饭,晚饭的清蒸鱼,有人说广州人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水里游的除了潜水艇。地上四条腿的除了凳子不吃,其他什么都吃。广州人确实吃的东西很多很杂,但基本都提倡着养生饮食,比较凉茶,煲汤时放点中草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吃法。粤菜因为香港的原因曾经在上海风靡一时,现在上海到处可以吃到粤菜。
国际化与外来人上海绝对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街上也许有十个人就你可能遇到一位蓝眼碧发的外国人,而在南京路,淮海路更是很多外国人,在一些有情调的咖啡厅,往往是外国人的集聚地,外国人骑着电动车穿街过巷,外国人在小卖店里用不生不熟的普通话和你讨价还价,外国人牵着中国小妹妹的手逛街。日本人在地铁里聊天,韩国人,中东非洲的朋友在外滩拍照留念。在巴厘岛有菲律宾的服务员。每一个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外来人口,上海也是个外来人大城市,正如广州人把所有的外来人都叫为佬一样,上海人感觉所有的外省人都是乡下人,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城市里的人都有一种小市民的心态。
广州是我国的第三大城市,有一个很可爱的称呼:第三世界的首都。非洲的朋友,中东的生意人,大多数都是黑肤色的外国人在广州比较多,其他的就是越南或者东南亚国家的外国人,每年的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外国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广州,像候鸟式。在广州的外国人以做生意采购为主,而不像上海的外国人定居一段时间,中东非州的朋友就像是难民一样到广州,就像中国人对美国一样。而广州在各个方面是向香港靠齐。曾经在改革开放前期是很排外的城市,现在都显得更包容,因为广东本身都有三种人,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当官的多,潮汕人多数经商,本地人多包租婆。
本土文化看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也许最深刻的是其方言,上海的方言是吴侬软语,很嗲,很作,轻声细语,上海人精明,精打细算,开放潮流,更注重的是穿着打扮,吃饭注重情调过于注重饭菜的味道。物价相对比较高,百年来,一些达官贵人,名流望族都在上海生活过,张爱玲,鲁迅,孙中山,新青年,上海滩风云,有人说,是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共同铸就了上海,上海更多的是接受外来的文化。民国时期的旗袍,画报,小弄堂,石库门,老洋房,都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广州以粤语方言为代表,骑楼的商业文化,西关大屋里的大户人家,街坊追求的是便,靓,正的性价比,很实实在在的生活,广东有很多的华侨文化,东南亚,欧美,澳州,当年被卖猪仔,很多华工到了美国,下南洋的海洋文化,新加坡泰国都有讲粤语华人,走出去与引进来,岭南的水果,广州的美食,粤语电影与音乐,但在广州却找不到像姚明,周立波,韩寒这样有影响力的人。
生活了半年,我发现上海这个城市,虽然跟广州一样,上下班匆忙拥挤,生活节奏快,但在沿海城市中,上海的夜景独具一格,广州有花城广场,广州塔照耀着羊城子孙。而上海,东方明珠引领着整个上海的时尚潮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主治白癜风疾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