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传统中秋佳节。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小编带您一起去大忠门看看,看看这一方充满神奇的土地,看看我们的父老乡亲,看看我们的亲朋好友,因为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
一门(大忠门),一城(莆禧城),一人(林默娘),一阁(妈祖阁),一海(忠门海),一洞(紫宵洞);妈祖故里,祈梦圣地,这里是天下忠门人的家园。在这里,你能看到秀美的滨海风光,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碰触悠久的忠商品格,遇见最美的忠门人,还有那缕缕浓郁的乡愁。
来吧!亲爱的朋友!来吧!亲爱的伙伴!让我们为相约举杯祝愿!!!
老家大忠门
忠门古称浮曦洲,起源于唐代的中门坊,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全部使用莆仙方言。南有莆田乌丘屿,东濒平海湾,西临湄洲湾,北与笏石镇接壤。全境陆域面积公里,东西两面海岸线总长18公里。境内多为海拨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忠孝匾
陈光大二年(年),莆田置县后,境内地域一直归属莆田县管辖。唐贞观九年(年),县署于乡村设村坊,村坊下设邻保。凡百户以上为村里,不足百户为村坊。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唐贞元十六年(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蕴,不受节度使刘辟协从叛乱的威逼,临刑不屈,于咸通十年(年)得谥“忠烈”。其后,莆田知县鉴于林蕴后裔迁居浮曦洲,遂置中门坊于境内,以旌表门间。
崇福亭
唐咸通十年(年)后,莆田县令有感于邑人林蕴功绩,谥赠忠烈,蕴之后裔,聚居浮曦洲,遂于境内设置中门村坊。于是,境内始见行政区划建置。
宋代,改坊建中门亭,以亭之东置新安里(今下忠门),亭之西置崇福里(今上忠门)。自宋代以来,境内新安里、崇福里隶属崇福乡,里下设村坊。以中门村坊中门亭为界,亭东之地称新安里(含今湄洲镇),亭西之地称崇福里(含今秀屿镇)。
元代,乡、里建置沿袭宋制。元至元后,里下分设若干社,以50户为一社,不足50户者与邻里合为一社。
明代,改6个乡为7个区。境内属第七区,仍设崇福里、新安里。里下设图,以有粮额户为一图。弘治年间(~年),崇福里划设8图,新安里划分13图。
清顺治十八年(年),沿海截界后,境内区划尽废。康熙二十年(年),复界后,仍属第七区,境内仍划分为崇福、新安两里,崇福里划分5图,新安里划分6图。
中门坊
民国二年(年),废里建区,以中门谐音,新安里、崇福里合称忠门区,忠门地名因而得称。境区“忠门”名称正式启用,并把中门村改称忠门村。民国七年(年)。忠门行政区改称第八行政区。民国二十二年(年),境内为第八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年),莆田县行政区划分为6区,境内第八行政区改称第六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年),根据省政府规定,莆田县设4个区署和9个县政府直辖乡镇,第六行政区并入笏石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年),莆田县设12镇,8乡。境内划为忠门。民国三十八年(年),全境划为25保、甲。
唐代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行政区划时有调整变动,先后设区、人民公社、乡、镇。
年10月,全县行政区划分13个区。境内属第十一区。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区下辖乡。境内仍为第十一区。年8月,境内土地改革完成后,行政区划调整。境内行政区划为第二十区和二十一区。
年7月,全县部分乡域合并更改。境内设第二十区(霞塘区),第二十一区(忠门区)。年6月,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需要,第二十区与第二十一区合并,划设忠门行政区。年12月,全县撤区并乡。境内划为山亭、东埔、下塘3个乡。
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境内划属忠门人民公社。
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县下设管理区,区下由邻近生产大队合并划为人民公社(称小公社)。境内仍属忠门区。年8月,撤区并社,境内仍为忠门人民公社。
年,全县行政区划名称更改,公社改称乡,忠门人民公社改称忠门乡。年,忠门乡改称忠门镇。
年,福建省民政厅同意莆田县忠门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忠门一分为四,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大忠门全境现设忠门、山亭、东埔、月塘四个镇。
莆禧城探古
莆禧古城位于忠门半岛南端,与湄洲岛隔海相望,周围城墙总长丈,墙高1丈3尺,墙基厚1丈2尺,建城垛个,警铺24个,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古城凭海为堑、凿山为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因城若勺,壕似柄,故有“玉柄金勺”之称。
明洪武元年(年),为加强沿海国防,抵御倭寇侵扰,设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平海卫”管辖。“千户所”置正五品官一员,从五品官二员,驻军一千名。明洪武二十年(年),沿海建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东角、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筑平海城和莆禧城。
抗日战争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较完整,年该城被毁,现在尚残存东、北二座城门和月城,以及多丈的古城墙,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好,隐隐透现出了莆禧古城的历史厚度。早在年,莆禧城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年)11月,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占据达60日之久。这年春节,莆田人有家难归。直至倭寇退走后,民众才陆续回城,并于正月初二互相到亲戚家探视存亡情况,初四补过大年。从此,初二“探亡期”(禁忌走亲戚)、初四“做大岁”(即过大年),就成为保留至今的风俗。
古城门
据说兴化府是全国首个被倭寇攻破的府城。及至稍懂历史,始知倭寇对莆田的影响,远不止“做大岁”这个风俗。《莆田县志》载,仅明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间,莆田倭害就达15次之多,倭寇烧杀掳掠,罄竹难书,堪称全国之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然而,莆田境内的莆禧城却打破了这个规律。
总兵府
嘉靖三十三年(年),倭寇侵犯莆禧,兴化卫中所千户和分巡姚凤翔率水师迎头痛击,俘倭14人;嘉靖四十一年冬,倭寇先后陷兴化府城、平海卫城,莆禧城外的火烧坑、下坊厝、严厝巷、凤井村也先后被焚毁。莆禧沦为无援孤城,敌众我寡,却苦苦支撑了50余日而不破,直至援军赶到……
城北的天妃宫,初建于宋淳熙三年()前,已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
千年柏
年已古稀的守庙人说起妈祖显灵,暗助军民抗倭的传说,如数家珍:明嘉靖二十三年夏,倭寇从北门水涵洞偷偷爬入城内。由于天暗,敌人又是从地下钻出,民众认为是阴间“孤魂野鬼”出现,赶紧向天妃祈求助战。妈祖显灵,派“千里眼”、“万里耳”出征,召集山神、土地伏守洞口,配合乡亲抗战。后人在洞口立起几根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象征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在此守洞护城。
天妃宫
莆禧城城隍庙又称“鲤江城隍庙”,是在宋代供奉司马圣王(唐名将张巡)的鲤江庙旧址上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建成的。《敕封守御城隍大神碑》载称: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倭寇围莆禧,城隍显灵,“神灯四布,夜夜绕城,寇望而生畏,自溃鼠窜”。事后地方官报奏朝廷,于是,皇帝“嘉异吾城隍守御之功,特诏封城隍大神”,莆禧的城隍竟然被“赐以黄袍加身”,在全国各地的城隍中独领风骚。
城隍庙
其实,莆禧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虚无的神灵手中。《闽书?扦圉志》说,“莆禧人习海,勇敢和协,闻贼则奋勇登先,城以不陷”。
在城西北有演武亭和点将台的痕迹。当年,朝廷为了防倭,在莆田设立了四处教场,其中就有莆禧教场。如今,其他三处教场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洗涤得了无痕迹,只有莆禧的古教场,还依稀响彻着明军将士的呐喊。
戚继光
莆禧的地下长眠着将士。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善战,使得莆禧城巍然屹立于湄洲湾,傲对凶残的倭寇。城东门外有一地名火烧坑,原名坑边村,其西有芦竹厝自然村。这两处地名都与抗倭有关。
嘉靖四十一年(年),倭寇对莆禧城久围不破,就在周遭烧杀抢掠。坑边村民奋起反抗,杀死进村的小股倭寇。此举引来疯狂报复,村庄被烧成灰烬,坑边村于是改名为火烧坑。戚继光平息倭寇之后,坑边村流落在外的村民回到家园,只好在废墟以西之地用芦竹搭盖茅屋,芦竹厝也就成了村名。
八卦井
八卦井、十字街,印证莆禧曾经有过的繁华。八卦井,始凿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五行学说认为“北方属水”,城北属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坎位,坎为水,坎位开井,水源自然丰富。据说大旱之年惟此井泉水不竭,被称为“救民井”。八卦井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莆禧城的重要古迹。
十字街石板路贯通四城门,纵米,横米,交叉点有圆锥形的凸起“蚌龟”,象征着吉祥如意。明代,沿街商旅云集,百业繁荣,来莆禧定居的族姓达50个之多。莆禧女人过着“柴破破,米簸簸,戏看看”的轻松裕实的生活。
古街道
莆禧古城东门有一条石板路形似“蜈蚣”,顺着山势共有17道接洽处,直通城外。村民说,这条路有多年历史,是东门守城军民必经之路,所以称为“马路顶”,抗倭军民都是从这条路冲出与倭寇厮杀。如今,这条古道村民们还在使用。
莆禧城的衰落,始于清初的迁界移民,其后虽有所恢复,但光景已大不如前。年,日机轰炸莆禧,居民伤亡惨重。后来,国民政府以疏散为由,下令拆除莆禧西、南城门,仅剩下东、北两座城门和米城墙。再往后,又经历了“文革”浩劫,莆禧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贤良港祈福
贤良港,古称黄螺港,位于忠门南部,公元年农历三月廿三海神妈祖诞生于此。贤良港存有宋代古码头、航标塔,妈祖故居、天后祖祠、宋代妈祖宝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码头
宋代古码头位于贤良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据史料记载,由于妈祖的影响,这个贤良港在宋代就已闻名遐迩,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北上南下船只,多在这里转泊补给。
据介绍,每当海水涨潮,微波拍岸,浪花如雪,鸥鸟舟楫,相随入港;每年八月十五大潮,便有“螺港秋潮”奇观。码头上有两座十分独特的宫庙,称为“灵慈东宫”和“灵慈西宫”,据说这两个宫庙与贤良港天后(妈祖)祖祠有渊源关系。
天后祖祠
天后祖祠始建于宋代,祀妈祖木宝像妈祖神像,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内前殿供奉妈祖宝像,额称“天后祠”,后殿供奉圣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额称“林氏祖祠”,故尊称为“天后祖祠”。
妈祖故居
林默石像
妈祖阁
紫霄洞圆梦
仙洞门
历史典籍记载及实地考证和田野调查,东仙紫霄洞的祈梦文化至少可追溯至汉代,至今至少有多年以上历史。东仙紫霄洞的九仙祈梦文化当与仙游九鲤湖在同一年代。
据《八闽通志》等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前),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何氏九兄弟入莆后,经胡道人指点去找鸡子山,九兄弟东去八十里,寻东海奇观至浮曦紫霄洞为之一憩。
望仙门
当年何氏九兄弟,寻遍了东海沿岸的山山水水,想找一个理想的修道之所,结果在浮曦发现了天下奇观。他们在浮曦凤山以东三里地,看见林麓幽深,山海相亲,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奇花瑞草,修竹乔松。
此真乃洞天福地也!何氏九兄弟高兴极了,便在溜玉池边的一个叮咚洞歇了下来,这里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蒨崖苔藓生。
歇着歇着,天色已晚,于是便出现了上文提到的九兄弟“为之一憇”之事。这一憇睡,憇出了莆田四大祈梦圣地的传奇。何氏九兄弟同时间做了同样的一个梦,梦见太上老君点化他们继续往西一百八十里,那里有一处瀑布溅玉、九际悬天的神奇之地,可遂他们成仙之愿。太上老君告诉何氏九兄弟,往西每走60里,他们都将遇到一处仙境之地,这时就必须在那儿住上了一个季节修练。
何氏兄弟来时是春天。他们在浮曦修炼了一个春季后,渡海到平海往西,在天云洞修炼了一个夏季,在仙女洞修炼了一个秋季,最后在冬季时到达九鲤湖。故“春浮曦,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成了莆仙四大祈梦圣地流传至今。
说法石
据考证明朝林登名的《莆舆纪胜》》卷三时,发现《鲤湖志略·九仙传》有这样的记载:“九真人,汉武帝时,何氏兄弟九人也,父居庐江,继徒临川,任侠有奇气,与淮南王安游,娶张氏,生男九人,女四人。九人生时目俱盲,独长者一眼朗然如日,为诸真人前行。九人初亦从父客淮南,已而师大罗学辟谷法,劝父惧隐,不听,遂相如自九江入闽。始即石竹、鼓山居焉月余。复游干莆、莆西州.故有龙津庙,其中井泉灵异,有胡道人修真于此。九人遂往谒之。因饮是水,仙眼尽开。一日辞胡曰:‘此地非吾所也,吾将去。’故日:‘子名已登金台玉堂矣,不患不仙,子其寻鸡子山往矣,吾亦蹑壶山之巅,以了尘寰。异日当会子于白云青洞。’因留词以别。九人乃东去八十里,寻东海奇观至浮曦紫宵洞为之一憩。”
又载:“转游赤湖之上,结枫为亭处焉,旋亦舍去,已过九仙山。经鸡子山,饮其泉,即飘飘冲举,或谓巅之东大有佳址,遂逾岭入湖。则见重团叠嶂,怪石交到,云水潺潺。九人爱之,结庐以居。”
更有《八闽通志》载“里人即其地立庙,士大夫多谒梦于此”。此后何氏九仙示梦应验的传说传遍八闽。这就是说,九仙祈梦文化在现在的东仙紫霄洞的历史有多年。
山海天
仙洞赏春台位普陀山麓。这里古榕参天,绿树成荫,山泉叮口当,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胜景佳迹。步入山门,“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门”、“叮咚洞”、“普陀庵”等景点各具情趣,漫游其间,雾霭缭绕,似梦似幻,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墙矗立,上书“赏春台”三个大字,笔力苍劲不凡,相传是明代御史所书。伫立“赏春台”上,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论古谈今,下棋作赋,好不闲情逸致。这里,还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
紫宵观
相传莆禧城内有一书生,应试刚回,就到仙洞去乞仙梦。他梦见自己与许多人一起摸牌,牌摸到了,却是一块没有任何字的牌子。醒来后浑身冰冷,回家路上无精打采,唉声叹气。一位老者见状,便问其故。书生把乞得梦境与老者说了。老者见书生悲悲切切,恐生不测,就随口安慰书生道:恭喜恭喜,无字牌其实有字-‘无’字,这‘无’字就象一顶四人抬的大轿,你必高中,切莫扫兴。书生听罢,强作欢颜,似信非信,回到家中等待。不久红榜出来,中了进士,果然坐上了“四人抬的大轿”。
又传忠门眉头村出过一个御史,出仕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一次,他到仙洞去乞仙梦,梦中一道士对他说:你想登仕途,除非地覆天翻。醒来后大为扫兴。不过这秀才还拿得起放得下,只好种田讨柴度日,闲来也常常读些诗书。眼看三年大考将至,同窗学友个个攻诗作文,他好不羡慕。这时他却要上山讨柴,手里拿着扁担,很不情愿往地上一捅,“乒”的一声,地上一个碗底翻了过来。秀才低头一看,见碗底有一个“天”字。他顿时悟出道理,扔掉扁担,整日闭门苦读。这年大考,果然高中,后来官居御史……关于仙洞乞仙梦的传说还有很多。说来也怪,也许是气候、环境以及人的心理作用,若是到仙洞小憩,确实极易得梦。
普陀山
根据湄洲湾北岸开区相关资料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冒犯,敬请谅解。
音乐《家在忠门》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