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古城旧貌
海城市之城,始建于大唐纪元初开之时。高句丽占据辽东时期,为土城,至元而废。
唐代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由贞观之治催生出的盛唐历史和由这历史催生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海城的遗迹也有突出的显现。如遗址、遗迹、文物、传说颇丰,以下择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文化历史和传说简述如下:
(1)“唐王东征”的历史流传,抅成独具特色的唐王文化。
史载,贞观16年(公元年),高丽东部大人盖苏文弑其王武,自为莫离支,即兵部尚书,专权拔扈,恶行昭著。贞观十八年(公元年),春正月,盖苏文将兵击新罗,谕使勿攻,盖苏文不从。唐太宗李世民闻之,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遂于同年秋七月,率军亲征辽东。激战一年余,至冬兵退。当时的安市城,即是唐王东征的主战场之一。
唐王东征时的众多历史名人故事,不仅于百姓口中广为传颂,《海城县志》中亦多有记述,如李勣、李道宗、薛仁贵、张亮、程名振、庞同善等。唐王东征时的遗物在海城也多有发现。据民国十三年(公元年)版《海城县志》载:“城北四十里,管饭寺村中,有巨锅一,约盛米一石二斗,相传系唐太宗征东时军用之锅。”当然,管饭寺之名也因此而得。
(2)海城的地名传说多与“唐王东征”的历史有关。
海城之名的传说与唐王征东有关。传说唐王东征遇海受阻,乃派薛仁贵去东海龙王处借地屯兵,并言明三更借五更还。龙王允诺,至三更时,海退,唐王眼前便现出城池一座,唐王喜,即把兵屯于城中。并传各鼓楼,不准打五更。此城因此而得留,遂将此城名之为海城。意为此城乃退海之地。借海之说自然只是一则美丽神话,然而此地自此不打五更之鼓五更之梆却是习惯。
海城亦有“三江越虎城”别名。相传唐王东征遇海受阻,为退海,薛仁贵“跃马三江”堵住海眼,逼海退而得海城。唐王喜,乃以“三江越虎城”而名此城。这是唐王东征给海城留下的又一个美丽神话。
析木之名也源于唐于东征之说。一曰,唐太宗李世民曾大败盖苏文于斯,想起自己的母亲,遂于此遥拜,以寄思念之情,后人遂将此城改名为“思母城”。二曰,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安市城,因道路泥泞,大军不得进,遂命军士砍树拆桥铺路,故以此得名柝木城。后因柝字误传,而成今之析木城。唐王思母之说已不可考,而柝木之说确留着历史印迹。《资治通鉴》载:“乙酉,至辽东。丙戌,渡辽水。辽泽泥潦,车马不通,命长孙无忌将万人,剪草填道,水深处以车为梁,上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虽然析木本意或取之水与木的汇集之地,本与唐王东征的史实无关,但传说却得以在民间流传至今,足见出唐文化影响之深远。
海城市城南原有街,名为爬头街。相传此街名亦源于唐王东征之时。传说薛仁贵曾寄于张世贵帐下,张屡将薛仁贵战功记于其妻弟何宗显名下,向唐王邀功,唐王亦奖赏有加。某日,唐王于大战之中陷于淤泥河内,万分危急之中,一白袍小将救唐王出淤泥河。唐王问其名,不得,乃割其战袍一角藏之。战后,唐王欲寻小将奖赏之。张世贵遂将何宗显引见于唐王。唐王疑何伪,遂用力抱何,何于唐王腋下惨叫而亡,唐王大怒,命人寻真正白袍小将。薛仁贵至,唐王大喜、封赏。张世贵因欺君,被责一百鞭,鞭后,张爬出营地,至街头而死。后人遂将此街取名为爬头街。
(3)遍布各村镇的地名,许多与唐王东征有关。
如“唐王山”,系因唐王曾登临此山而得名;“亮甲山”,因唐王曾于此山晾晒过盔甲而得名;“管饭寺”,因此地曾是唐军造饭之地而得名;“感王寨”,因唐王曾有恩泽于此而得名;“驸马营”,与薛仁贵征东安营扎寨有关,等等。这些皆与唐王东征有着不解的渊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