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院简介
海城大悲寺,坐落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一山坳中,三面蜿蜒环山,山门前坐落着放生水库。离山下的住户约二里,环境清幽,为寂静修行之处。寺院依傍山势,建筑初具规模。
已建成的有:大殿、山门、法堂、禅堂、斋堂、客堂、药师殿、念佛堂、云水堂、大悲殿、千钵文殊阁、藏经楼、僧寮等。待建的有戒坛、楞严坛等。整体以灰色调为主,青砖灰瓦,没有绚丽的色彩,沉稳庄重,为修行而建,体现修行原则。
每年8月15开始行脚途中托钵乞食。
辽宁海城大悲寺全体僧人持不捉金钱戒律,日中一食。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颂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大悲寺里没有功德箱,每月2场佛事阴历(14日超拔、15日普佛,不收取任何费用)。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两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
2.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海城大悲寺,坐落于海城市毛祁镇唐王山南坡。据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记载:“大东丹国新建南京(指今辽阳)碑铭在宫门之南西有大悲寺等”(资料出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四册之“辽朝寺院分布研究”),其他创建人及其沿革等方面的资料缺乏史料记载。至清朝光绪年间,有人发心修缮。时至今日,时代更迭,战乱毁损,又历经建国后的土改、文革、矿山开采,寺院的殿堂与地势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当地信众的要求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悲寺迁址于毛祁镇曹家堡村,也就是现今海城大悲寺的所在地。
大悲寺复建之初,为保留原有的风貌,大悲殿砌筑所用的都是原址搬来的砖瓦。在大悲殿前,还有一块据说是受过皇封的七眼透龙碑。碑文清晰可见,碑头三龙戏珠活灵活现,其下中央刻有“作善降祥”的字眼。另一块碑即为功德碑。二零零零年二月初八,应海城市民委、毛祁镇政府,及当地居士的恭请,妙祥僧团正式进驻海城大悲寺。
如今,站在东山坡向西一望,一泓碧波倒映着青山蓝天,如诗如画。在远离尘世的青山绿水中,一身黑瓦重素,没有雕梁画栋、金身饰粉的大悲寺,给人一种远古的幽思。琅琅的诵经声、悠远的钟声、隆隆的鼓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时代前进和盛世的歌咏。
由妙祥高僧主持的僧团经过艰难的考验后,坚持戒律,为了正法的住世,可以说尽心尽力。
3寺庙特色
修复后的大悲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和东西平安。年接待香客达3万人左右。大悲寺周围人杰地灵,这块圣杰的沃土曾养育了吕正操、吕东等一代豪杰。受过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龙碑立在院中,曾有两位明君亲临,增添了寺院的对外影响力,成为本地最有影响的寺院。
这里的僧人都持“不持金钱戒”,整个寺院里不设一处功德箱,大门前摆设的庙香供人自取,旁边大牌子写着:“不留金钱”僧人们终身不得碰触金钱。日常生活全靠自己种菜,村民们捐赠的面和米。大悲寺还持“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僧人们每天只有中午一顿饭,过了午时就再不进食了。更难得的是为了度化世人,他们每年要行脚一次,背着经书、被囊徒步穿行千里。每晚宿树下、不住客栈。化缘求食。佛祖化缘是为了给世人一个向善的机会,长世人的功德。不走出去、不到最需要的人中去,空守着供奉的千金万银修庙、铺地,根本算不上化缘。在所经的村落,会在晚间聚集为世人讲法开示。途中所遇的死难动物,大到牛羊,小到虫子他们都会安葬。大悲寺不寻常的另一点在于,在这里出家的人都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有上海的记者、杂志编辑。也有只有9岁的孩子与母亲来到大悲寺就坚持留下再不离开的。每当行脚归来,他们会举行讲会,将自己在行脚中的体会,对世界苦难的认识写成文章做报告。
4.寺庙文化
大悲寺法语
修行容易守戒难不守戒律魔一般守住戒相心坦然提木叉保解脱船
愿汝成真出家汉清静无为虚空般高尚品德如青莲行解渡众大法船
大悲寺行道
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
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
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念佛持咒话头(随已愿)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5.寺院要求
大悲寺常住要求:
1、不捉金钱戒。大悲寺僧人托钵乞食
2、日中一食。
3、行脚。
4、乞食。
5、不接客僧礼。
6、一切供养归常住。
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8、不化缘、不求人。
大悲寺对于居士在道场的要求:1、身份证。2、遵守规矩按时起床、干活、听话、日中一食.。
6.网曝事件
事件曝光
年8月,曾以清修苦行“不捉金钱”而闻名全国的辽宁大悲寺再度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多名网友在多个著名网络论坛发表文章,质疑大悲寺上下两院的僧人表面清苦实际奢华,苦修有作秀之嫌,更有网友曝其自称不捉金钱实则疯狂敛钱,收受居士大量捐款。而关于大悲寺种种修行方法是否妥当的争论更是甚嚣尘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网上对骂声四起。
多网帖称大悲寺“敛财”
早在年初,就有一篇“海城大悲寺,有点恐怖啊”的网帖发布于某网络社区,该帖称寺内妙祥等以“持不捉金钱戒”为幌子,大肆接收信士居士的物质,而妙祥自身及大悲寺保持了极高的生活水准。
年4月,网文“揭开辽宁海城大悲寺的面纱”称了解到大悲寺“吃的东西是周围的信众供奉,建寺的钱是有钱的居士捐的,一捐就是几百上千万”。
其后,类似的帖子纷至沓来,其中内容最详实的一篇发表于年7月份,而发贴人为湖南媒体人士李根,李根表示,该文确为他所写。
该文还对大悲寺的修行方法如“燃指供佛”、“日中一食”等表示了质疑,网帖还称:“居士们在师傅的监督下‘听话’、‘干活’,居士们的手机被没收,无电视、报纸等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正常人是无法理解大悲寺的居士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甘愿过奴隶般的生活的”。
居士修行只为“成佛”
刘女士的真名为唐燕飞。她以实名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对李根的文章进行反驳,称其文中多有不实,同时称自己前夫张先生在接受李根采访时也对她进行了诬蔑。而李根随即回应,逐条进行了批驳并表示:“现在唐燕飞否认她家人的说法我可以理解,如果我真弄错了,她的家人可以起诉我。”
寺庙回应
捐赠自愿苦修是必要
关于最早质疑的捐款,大悲寺下院住持妙融表示居士有钱愿意捐给寺庙是很正常的,这些捐赠都是自愿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于大悲寺下院佛像前所放置的“禁止放钱”的牌子,接受捐赠是否与此相悖,妙融表示:“居士之间互相委托(向寺庙)捐赠是他们自己的事,比如一个人委托另一个人捐一朵大花,这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妙融强调,“不捉金钱戒”仅仅是对出家人适用,居士并不适用这一戒律。
就唐燕飞事件,妙融表示:“唐燕飞已经离开了,这是她自己家的事。她澄清的确实是事实,我们出家人不打诳语。外面的人不清楚,她在寺庙是自由的,没有人逼迫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是网上说的那样。”
对于唐燕飞家人的做法,妙融说:“她家人这样也是正常的,佛法不会因此怪罪她的家人的。”妙融称,想要到大悲寺修行的条件是要先把离婚证办了,再到派出所开具相关证明,此外还要出具父母的同意书。而想出家的居士在正式出家前有一个考验期,这个考验期可能是两年、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之所以设置这个考验期,就是锻炼居士的真心、耐心等。“(唐燕飞)还没有正式出家,她还在考验当中。”
具体谈到唐燕飞的捐款,妙融说:“她出家时是没带财物,我们见到她时只有身份证、离婚证和父母同意证。身无分文。她的那些(捐款),我没看见。但不能说我没看见就说人家没捐,捐也是她自愿捐的,咱也没强迫你去捐的。佛门三宝有愿意捐款的也是正常的。”
而对于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苦修方法,妙融表示那是修行的需要。
政府部门调研大悲寺,肯定大悲寺道风
年9月10日上午,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刘大伟,鞍山市政协副主席、中共鞍山市委统战部部长王洪生,副部长王雪松等领导一行,由中佛协理事、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鞍山市佛教协会会长王博勤居士陪同,莅临海城大悲寺调研工作,受到住持妙祥法师、监院亲舟法师及僧团的热情欢迎。
在妙祥法师的陪同下,省、市统战部领导一行参观了藏经楼、经书流通处、斋堂和正在建设的七佛殿等处,对头陀行等僧团的修行方式及寺院建设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询问,并对大悲寺在道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刘部长指出,寺院应不断纯正道风,加强僧人的佛法学习和实践,将佛教的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造福社会。
妙祥法师代表僧团对省、市统战部领导,对佛教界和海城大悲寺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感谢,并向刘部长一行赠送了记录僧团修行方式的《解脱之路》光盘和“溯源”系列丛书。
海城市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孔伟,鞍山市委统战部宗教处处长王廷州,海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杨福德,海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尚德权,毛祁镇党委书记刘峰,海城市宗教局办公室主任武全胜等领导也陪同调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