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导向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由环卫设施建设和选址引发的邻避性冲突事件日渐增多;二是粗放型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土地配置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全面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城市环卫设施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重新梳理城市环卫设施的配置要求,探索城市环卫设施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1宁波城市环卫设施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系统梳理宁波市区的现状环卫设施体系,深入分析近年来各类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宁波城市环卫设施的规划布局面临3方面问题。
宁波市区现状环卫设施布局图
1.1需求扩张与选址困难的矛盾
近年来,环卫设施的建设和选址已经成为宁波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一大难题。目前提出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公众参与和建立补偿机制两方面,并且有必要在设施布局规划层面探索通过系统优化、设施集中设置等方法来优化城市环卫设施布局。
1.2标准规定与现实诉求的矛盾
现阶段指导城市环卫设施规划布局的最新依据主要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中的规定和现实诉求存在较大矛盾的主要有两方面:垃圾收集站的设置问题,城市保洁系统的配置问题。
1.3集约用地与功能单一的矛盾
虽然“标准”提出了部分设施的合建要求,但设施用地标准偏高、自成体系的问题仍然存在,功能整合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学者也指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为划拨用地,因此用地成本低廉,建设时缺少集约用地意识,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2宁波城市环卫设施布局面临的总体策略与规划实践
2.1总体策略
2.1.1系统优化,调整垃圾收运模式
面对环卫设施的建设困境,优化系统、减少环境敏感点是缓解城市环卫设施邻避冲突最为直接的手段。
随着宁波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正式启动,城市的垃圾收集系统正由混合、人力三轮车收集向分类、机动车、密闭式收集转变。既可考虑采用直运模式或大型转运站集中转运模式,也可采用大服务范围的分散转运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提升垃圾收运效率,扩大转运站服务范围,减少城市转运站的设置数量。
对于“标准”中提出收集站设置要求,台湾、杭州等较多国内城市的运行经验证明了这类设施的设置并不是必须的。因此,有必要简化垃圾收集环节,取消数量较多的、环境影响较大的垃圾收集站设置要求,改以小区临时接驳点形式,从小区垃圾桶直接装车至转运站。
2.1.2功能整合,重构环卫设施体系
设施体系的优化调整必须以需求为导向,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整合各项设施功能,统筹各项设施布局。以设施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城市外围垃圾处理设施和城市内部环卫服务设施两部分进行整合优化。
(1)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布局优化。为统筹各项处理设施布局,必须引入静脉产业园区或环境园的理念,建立以园区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系统。静脉产业园区和环境园共同的特点是对各种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并组成垃圾处理的循环产业链。
(2)城市环卫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在集中转运区域或直运区域,转运站除垃圾转运功能外,同步考虑收集、转运车辆停放等功能。在分散转运区域,赋予转运站新的功能,原则上考虑将城市保洁系统车辆停放、保洁工人休息、基层环境管理和垃圾收运车辆停放等其他城市环卫设施功能整合进转运站,统一设计、集中建设。
2.1.3明确标准,确定设施用地指标
在新的环卫设施体系下,转运站和环卫服务站将成为城市内部两大主要设施。
(1)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可结合增加的功能建立一个模块化的指标体系,用于规划用地的控制,具体可分解为垃圾转运站房模块、垃圾收集转运车辆停放模块、城市保洁模块和环境美化模块。一方面,相关模块指标的确定需要遵循集约用地的理念;另一方面,在项目设计时要统筹各项设施建设,有机整合,且采用立体停车楼等建设方式,集约用地。
(2)环卫服务站设置标准。其用地标准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城市道路机械化保洁量的预测,参照《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对车辆配置需求进行预测,依据车辆用地面积需求估算需求总量,并按一定服务半径进行布局。
2.2规划思路
宁波市区环卫设施布局遵循以下几方面规划思路:一是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创新型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示范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转变垃圾收运模式,提高转运效率,减少环境敏感点;三是建立以静脉产业园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系统,集约用地,降低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配置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环卫服务设施,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城郊、农村区域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减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规划总体框架图
2.3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规划
(1)收集系统规划。垃圾收集采用机动车、密闭式收集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力三轮车收集方式,实现生活垃圾收集机械化、密闭化和分类化。
(2)转运系统规划。宁波市区采用以“集中转运为主,分散转运为辅”的垃圾转运方式,即采用依托大型转运站集中转运和依托中小型转运站分散转运相结合的转运方案,部分靠近焚烧厂区域采用直运模式。
2.4垃圾处理设施布局规划
(1)处理方案。确定宁波市区采用以焚烧、生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为主,填埋和其他处理技术为辅的处理策略。原则上,现状保留的卫生填埋场仅用于各类处理设施处理残渣的填埋。
(2)处理设施布局。市区将形成以3座静脉产业园和1座垃圾焚烧厂为主体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另外,结合城市大型集中分流转运站建设可回收物分选中心;与城市围垦填海工程相结合,分阶段协调确定建筑垃圾堆填区,利用相关建筑垃圾作为填海工程替代填料;考虑到现状城市排水系统雨污混接现象严重,近期仍考虑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粪便垃圾处理厂,待远期污水系统完善后再行调整处理模式。
宁波市区垃圾处理设施布局规划图
2.5环卫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宁波市区将形成以集中分流转运站、中小型转运站、环卫服务站为主体的环卫服务设施体系。
(1)垃圾转运站布局。在集中转运区,共设置4座大型集中分流转运站和7座中型转运站;在分散转运区,原则上按服务半径4km左右设置中小型垃圾转运站;城市外围乡镇区域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一座,靠近静脉产业园乡镇考虑直运,距离较近乡镇考虑合建。
宁波市区垃圾转运站布局规划图
(2)环卫服务站布局。集中转运区内的环卫综合服务站原则上按15—20km/座标准配置,每座用地控制面积约m。另外,规划要求新建的公共厕所需预留10—15m的独立空间,用以设置环卫工人休息场所。
宁波市区环卫服务站布局规划图
3结语
本文基于宁波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现阶段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城市道路清扫方式的重要转变,在城市环卫设施规划布局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大型集中分流转运站、部分新型中型转运站和分类处理设施也即将开工建设。
部分大型转运站设计方案图
各城市间,环卫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发展的趋势也基本相同,即分类投放,机动车、密闭式分类收集,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清扫保洁。为破解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困境,总体方向应是抓住城市环卫作业方式转变的契机,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和设施功能的整合,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设施体系,有效缓解邻避冲突和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