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想人民,处处爱人民,事事为人民
海城车站派出所
年6月20日,公安部颁布命令,授予海城所“公安战线上的好八连”荣誉称号。
如今,大大小小的荣誉牌匾挂满了海城站派出所荣誉室。荣誉,记录着“好八连”的成长历程;历史,记载着民警们的忠诚奉献与不灭的追求。
——不忘初心,体现在坚持政治建警,培育忠诚警魂,这是海城所发展前进的根本保证
这是当年铁道部长吕正操为海城所的题词,它精辟概括了海城所历经风雨砥砺的政治本色。任凭形势变幻,时空穿越,任务更迭,他们在生与死、血与火、情与法的洗礼较量中,始终航向不移本色不变。
在年2月海城发生地震时,民警们冒着生命危险,疏散候车室里的旅客;在年7月辽南发生水害时,民警们跳进洪水中用身体堵口子保线路、抢救货物;在年站前火灾时,民警们置生死于度外,冲入火海抢搬物资。年9月2日上午,民警毕俊清在西柳道口执勤时,一名盗窃机动车后流窜外逃的犯罪嫌疑人驾车强行冲过道口,毕俊清毫不畏惧、挺身而上、果断拦截,被穷凶极恶的歹徒拖出余米后头部撞地,血洒职场,献出了年仅42岁的宝贵生命,用鲜血染红了“好八连”的旗帜。
几十载春秋交替,几代人前赴后继。广大民警忠诚事业,践行宗旨,在生与死的搏杀、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先后有3名民警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献身,倒在了他们挚爱的岗位上。
——不忘初心,体现在忠实履行职能,竭诚为民服务,这是海城所赢得人民满意的行为准则
“时时想人民,处处爱人民,事事为人民”。几代的海城所民警正是胸怀自己的梦想,用坚实步履践行这一所魂,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无限热爱。
“海生”的故事虽然有些久远,但派出所每名民警都能讲述。一名孕妇在列车上突然临产,在海城站被迫提前下车,是民医院,并叫来爱人精心照顾。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经历,家人给孩子取名“海生”。“海生”5岁时,一家三口专程来到派出所,看望热心帮助过他们的好心民警。
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合影,已在所史馆的墙上挂了20多年,帮助过她的民警已经退休,但这样的故事,一直发生一起石击列车案件。依靠扎实的群众工作基础,发案仅18个小时,民警就确定违法嫌疑人系精神病人杨小二——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依靠低保维持两人的基本温饱。破案后,副所长王恩会决定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难题,他买了一件羽绒服,交到了杨小二母亲的手中,又十余次到大石桥青花区民政部门进行协调,感动了当地干部,他们承诺,每年如果杨小二母亲照看好儿子不击打列车,民政部门就给予0元奖励,这样,既彻底解决了这一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也帮助了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
——不忘初心,体现在坚持与时俱进,精准服务大局,这是海城所加速品牌建设的动力源泉
为了使雷锋精神在青年民警身上得到延续和传承,派出所腾出最大的房间,建立所史馆,传递正能量,新警到所报到后的第一课是到这里接受传统教育。去年以来,派出所借助“三个档案”的激励作用,将为民服务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民警服务热情。年3月,派出所聘请现任雷锋班班长为名誉教导员,并加入“雷锋精神传承团”,使雷锋精神永驻民警心中;年11月,派出所邀请了辽宁省道德模范志愿总团部分成员,“道德模范示范基地”成立;年8月,数名“中国好人”、“辽宁好人”慕名来到派出所,交流服务经验。
年以来,海城所民警集体加入了海城市自愿者协会。他们还开展“送清凉”、“送法律”、“送保障”活动,把清凉爽口的绿豆汤、法制培训和权益保障宣传单送到铁路建设工地,帮助化解涉铁阻工难题,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真心理解支持。
海城所民警们视服务如天职,大力开展便民利民活动,设立便民服务台、扶危济困、排忧解难。奥运、G20、十八大、十九大安保期间,禁止携带菜刀、剪刀、斧头、木锯等工具乘坐进京列车,旅客、农民工急于赶车返家,又舍不得放弃携带的工具,海城所民警急旅客之所急,主动替旅客妥善保管工具,并按照旅客留的地址,将这些工具打包后,解囊通过行李房邮寄到旅客和农民工家中,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海城所没有把维护旅客群众利益局限在岗位上,还跨越辖区,延向社会。
派出所管区有南台、兴海两所敬老院和一户“五保户”,民警们送煤、送米、理发、清扫卫生,几十年如一日,把党的温暖送到老人们的心坎上。
新世纪初,民警们获悉当地孤山镇10名儿童家境贫困就要辍学,大家自发地捐资元钱,送到孤山镇东腰小学,还确定10名民警与孩子结对帮扶,连续5年累计捐款3万余元。孩子们采摘了10包山野菜,送到民警叔叔面前,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海城所积极与海城、岫岩两地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沟通,建立汇报联系机制,取得支持帮助,恢复和新建了乡镇护路组织,在新建岫庄铁路开展大宣传活动,夯实新线群众工作基础;创建了机、车、工、电和公安“五位一体”的新型内部安防机制,联劳协作,变“一门独奏”为“同频共振”,形成群防群治网络,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